昔日学员,今朝教师
——内科专业基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临床带教医师的持续培养与梯队建设,无疑是每一个住培专业基地的核心任务。在这其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为了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自2019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科专业基地坚持每年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查房比赛,即使在疫情期间也未曾间断。
今年内科基地组织的教学查房比赛作为住规培内科基地的教学主任兼评委的我全程参与了每位青年教师的指导,并邀请了其他专家共同点评,助力他们提升教学能力。这一举措不仅快速培养起一批青年教师,还发掘了几位能成为骨干教师的优秀苗子。这一比赛显著提升了内科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氛围,使得教学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然而,在历年的比赛中也发现了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尽管内科基地通过多种方式明确了带教要求,但许多青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感到迷茫,找不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他们在病史问诊、体格检查方面的基本功也显得不够扎实,临床思维能力欠缺,导致在教学查房时缺乏重点。此外,我还发现青年教师总体缺乏通过教学活动提升临床思维能力的认识。他们对教学工作的热情欠佳,为准备教学活动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相对较少。这不仅影响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制约了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的提升。
今年的教学查房比赛呈现出一大亮点,所有参赛教师均持有住培结业证书,其中三位更是我们内科专业基地自己培养的学员。他们经历了从学员到教师的转变,未来将成为临床带教的主力军。然而,此次参赛教师都是在2021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活动的各项指南之前出站的。这意味着他们在培期间的教学活动形式和现有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新的教学指南给出了教学查房的模式、内容和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教学查房,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同质化。但如何理解并实施这些教学活动指南,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仍然是一个问题。
我一直以来密切关注着住培学员教学能力的培养,并曾试图通过让住培学员参与到本科实习的教学活动中来以促进其教学技能的提升,遗憾的是这一尝试并未能如愿实施。在临床实践中,尽管二、三年级的住培学员在指导新学员完成各项临床任务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自身的教学能力,但这一过程却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如何为住培学员提供一套系统、规范的教学能力培养体系,使他们在临床实践与教学能力上均能实现全面发展,一直是我深感困扰的问题,而我始终未能找到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如今,看到参加比赛的青年教师都出自住培体系,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将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前到住培阶段的重要性。这些住培学员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新华内科专业基地以及其他医院临床带教队伍中的中坚力量,肩负起指导本科生及住培学员的重任。因此,为他们打下夯实的教学基础,不仅关乎他们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对医学教育的传承与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
今年的教学查房比赛,我们首次尝试了“开放式”点评,为参赛教师和学员带来了一次全新的体验和收获。与以往的“闭门式”点评不同,在“开放式”点评过程中,作为评委的我带领参赛教师和全体学员对整个教学查房进行复盘,从病例选择到教学重点、难点的设定,再到如何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床旁查体和示教室讨论,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在点评过程中亲自示范如何通过互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讨论、活跃课堂气氛。与我一起担任评委的专家也积极投身到点评工作中,我们共同就教学方法的巧妙应用、临床案例的深入剖析思路,以及理论知识前沿进展的精彩分享展开了热烈讨论。这样的互动不仅让教师和学员感受到了思想碰撞的激情和火花,也体会到教与学过程中带来的成长和乐趣。
这种全新的教学查房点评方式让教师和学员共同获得了临床思维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实现了双赢的效果,并获得了广泛好评。来自消化内科的参赛教师施旖雯表示深切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含义,学员张蒨表示好的教学查房对临床思维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担任评委的儿内科专业基地主任钱继红主任更是认为这种“开放式”点评值得在其他专业基地推广。
作为住规培内科专业基地的教学主任,我本人通过此次比赛获得了多方位的提升。今后,我将联合各个亚专业基地的教学主任和秘书为参赛教师提供更多的赛前指导,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查房比赛的质量。展望未来,我计划将这一新的点评方法应用到更多的教学比赛和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基地的整体教学能力和教学热情。同时,我也希望这一举措能够反哺临床,提升科室临床工作的成效。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内科专业基地的教学质量和带教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学员的教学能力也会进一步得到提高,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具有良好带教潜力的住培学员,将来成为各个医院的教学骨干医师。
内科基地教学主任 于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