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丝丝防备,这个突如其来的史上最长寒假让家长们措手不及。亲子空间前所未有地缩小,亲子时间却无限地拉长,再加上网课KPI绩效考核,各种打卡传作业……神兽宅家,让爸妈如何不抓狂?要么是山呼海啸式的争吵大战,剑拔弩张;要么是凄凄惨惨戚戚似的泪眼朦胧,相看两厌。就在不久前,上海新华医院发育行为儿童保健科的诊室里,还出现了爸爸为阻止儿子沉迷网络游戏,两人争抢手机大打出手,“儿子打老子”的场面。哎!大部分孩子的开学时间还遥遥无期,但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已分崩离析。
“长假宅家就是一面‘照妖镜’,将家庭亲子关系中所有隐藏的暗流和冲突统统暴露出来。”上海新华医院发育行为儿童保健科主任李斐教授坦言,如果能借机反思,就是整理亲子关系的大好时机;如果应对不利,则“破罐子破摔”,家长孩子都是心碎一地。那么,所有的爸爸妈妈们,稍息、立正、听好啦!(李佳琦式安利开始)抛弃“狮吼功”,忘却“睁一眼闭一眼”佛系神功,一起跟着李斐教授学几招吧!
记住,开学前,亲子关系不崩塌,你就是人生赢家!把唠叨关掉、关掉、关掉!
首先,请理解并相信吧,孩子们是真的很无聊啊!疫情防控改变了大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又何尝不是影响了孩子们呢!对宅家网课的种种不适应、缺乏户外运动、少了同伴间的欢声笑语和互动……孩子们是真的宅家憋得难受了啊!原来正常上学的时候,每天大约只是2至3小时的亲子相处,现在变为每天8小时+,有的居家上班一族更是几乎24小时相对。相处久了,孩子原本无伤大雅的小缺点,都被时间放大。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唠叨就像点击了无限循环播放,原本只有2到3小时,现在有一整天。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这样感慨,“妈妈像一个唠叨的破收音机,天天响、一直响,恨不得去关掉她!”矛盾冲突多了,家长的情绪都常常会失控。更何况孩子们本身就精力充沛,特别需要释放和发泄,没足够地“放电”,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逆反、态度消极、学习效率不佳等问题当然会频繁出现。
解决方法:
1、预防坏情绪的出现,要给孩子一个出口,留出放松时间。室外运动、亲子散步、家务劳动都可以。让孩子参与厨房“新一代厨神培养计划”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是很好的亲子互动哦!
2、孩子情绪不好时,要用策略鼓励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是害怕、是内疚、是沮丧、还是愤怒?针对出现的问题,可以给孩子做上一道选择题。要知道,能正确地识别情绪,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3、识别情绪后,另一半问题怎么解决?家长可以试着做一个倾听者,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共情,一起分析问题而不是强加给孩子结果。当我们能够跟孩子很好地沟通后,相信会一同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4、当出现情绪对立怎么办?这时,父母可以主动选择“自我隔离”,先处理情绪问题再处理教育问题。
以最常见的手机使用争端为例,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现在很生气,我要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去冷静一会儿。”等情绪稳定之后,妈妈还可以将自己的感受讲给孩子听,“你一直玩手机,我说你不听。我就一下想到这对你的视力非常不好、影响学习、还会游戏上瘾,因此,非常生气。”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什么发火,不仅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对父母造成了影响,也能让孩子学会该如何正确地面对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换位思考
回家是另一份工作的上岗,孩子没办法选择父母,但父母却真实地改变着孩子。要知道,所有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要真切地清楚自己的榜样作用。“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育儿的工作坊,是一个工作场所。回家之后,就是另一份工作的上岗。家长要拿出“工作坊老总”的架势出来,言行、态度都不能过于随意,更不能放任自己。
以幼儿园孩子为例,家长看书多,孩子就爱看书;家长运动多,孩子也爱运动;家长全天捧手机,孩子也爱粘“屏幕”。不让孩子玩手机,就要换位思考这个问题:不玩手机,我们能做什么?=不玩手机,孩子能做什么?就手机游戏而言,不是“全”或者“无”的问题,既不能完全不给孩子玩,也不能放任不管,而应该尽可能控制在一个“度”上。
解决方法:方法只有一个,常常和孩子换位思考。想让孩子做什么,自己要先做表率;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也要想办法努力做榜样,朝向目标引导孩子。
不要“猪队友”,打造“统一战线”
一个扮演胡萝卜,一个扮演大棒?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你和你家“队友”就是这么分工的吗?事实上,“虎妈猫爸”、或者“虎爸猫妈”,都不是一个好办法。这次如此长时间的亲子相处大挑战,家庭教育不再是补充角色,家长担当起了“教父”的责任,老师成了“网红”。“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我要这样,你不能那样”……如果队友之间育儿理念不同、规则不同,不光孩子很快就能学会“轧苗头”、“钻空子”。亲子之间的问题还很容易就升级成为父母之间的问题。
解决方法:不想“亲子大战”变成“星球大战”?赶快打造“统一战线”。父母之间即便很难完全达成一致,也要尽量就某一个突出的问题制定都能接受的统一规则,让孩子明白界限在哪里,全家人都争取做到“温柔而坚定地执行”。
及时赞扬,改变“负面环境”,那么,该如果打造一个好的亲子关系呢?改变“负面环境”很重要。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是只关注“坏”不说“好”,多批评、少表扬。但实际上,“NO”说得多了,是对负面行为的一种强化。经典举例:如果我告诉你,“不要去想大象!”3、2、1,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所以,不要说不让孩子做什么,而是要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告诉孩子,你希望孩子做什么。生活里除了要减少这种负面强化之外,还要减少简单的套路式表扬,“你真棒!”“好聪明!”等。家长要学会善用“指向性表扬”。所谓“指向性表扬”就是要描述孩子的正向性行为,正向鼓励,及时肯定表扬具体的行为表现,让不好的变好,让好的变得更好,形成良性循环。脑科学证明,在没有受到激励的状态下,大脑活跃一般在20%至30%;在充分受到激励的状态下,大脑活跃可达到80%至80%。
解决方法:划重点八个字“关注正向,及时赞扬”
劣质的“长相拌”,不如优质的“短相伴”,不是跟孩子呆在一个屋檐下,就叫亲子陪伴。
长时间的相处,如果拌嘴、争吵、冲突不断,还不如短时间的高质量陪伴。那什么才叫高质量的陪伴呢?——放下自己所有的事情包括工作和家务,放下手机,只关注眼前的孩子,真诚地参与孩子,接纳和赞赏孩子,全身心地融入孩子的世界。其实,父母的觉得有时候是管理者,但更多时候是帮助者和支持者,真心地去读懂孩子,解决孩子的困惑和问题,成为孩子的朋友,做起来并不容易!
解决方法:当然,我们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每天一次,每次至少20分钟,选择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中的任一件:一起读书、一起游戏或者一起聊天。
今天晚上,就试试吧!相信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