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只上了三五分钟,眼神就开始飘移、身体左摇右摆、手上小动作不断……这个突如其来的特殊长假里,数月的居家“空中课堂”学习,有些孩子似乎更加“叛逆”了:网课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后作业不能静心完成、不守规则难以管教……这就是人们口中所说的“熊孩子”——像猴子一样坐立不安、像熊一样调皮捣蛋,不按照常理出牌,也不让家长省心。特别是在一些常规的事情上,会给出让人大吃一惊的回答或做出人们意料之外的举措,让人错愕、无所适从。
活泼好动 VS 多动症,如何区分?
“这孩子特别好动,简直一刻也停不下来,直到累极了睡着为止,这是不是多动症啊?”很多孩子家长都会有这方面的疑问。如何分辨“熊孩子”到底是活泼好动,还是多动症呢?对于爱蹦爱跳爱跑爱动,静不下来,精力特别旺盛的孩子,我们习惯地称之为“淘气”。由于淘气的孩子活泼、喜动,能安静坐下来的时间比较有限,家长便怀疑孩子是不是患了多动症,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淘气与医学上所说的儿童多动症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正常儿童的顽皮现象,后者则属异常的神经发育障碍。
从医学角度看,儿童的生理特点是:身体和心理发育都很迅速,但还不成熟,所以他们幼稚、天真活泼、精力充沛,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对外界的一切事物他们倍感新鲜,总想亲自摸一摸,动一动,“实践一番”;又因儿童的神经系统功能以皮层下中枢活动占优势,大脑的控制能力不如成人,所以他们表现活跃却不稳定,冲动易激惹,有时候不听从指令,也不像成人那样坐得住,孩子贪玩、喜动、淘气在一定程度范围内是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正常现象。
但是若出现注意力受损、活动过多、行为冲动这三个症状,就要注意了。
若儿童出现和年龄不匹配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或)多动、冲动的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持续时间长,程度严重,显著影响了儿童日常生活,就要考虑多动症。千万不要仅把这些儿童认为是淘气的、故意捣蛋的孩子。实际上这些症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多动症孩子儿童时期、少年时期乃至成年时期的行为、学习、人际关系等。多数的多动症儿童可以出现学习困难、品行问题和情绪异常,严重时还会触犯法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和社会交往困难的问题逐渐突出,反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也比较常见。
三大表现,多动症预警亮红灯!
多动症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简称。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动症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多动症的发病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儿童多动症总发病率为4.31%-5.83%,估计全国有患儿1461万-1979万人,高于世界5.3%的发病率。常见于学龄期,男孩发病多于女孩,约为4∶1至9∶1。儿童的行为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在父母离异、文化程度低等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多动症发病率也明显高于普通家庭。
目前,医学专家已经可以明确地识别和诊断儿童是否患有多动症。如果“熊孩子”有以下表现,家长就应该高度警惕是否应考虑有多动症:
①和年龄不符合的注意缺陷、多动及冲动的行为,是正常同龄儿童没有的表现。
注意缺陷的表现可能有:粗心大意、专注性差、沟通不畅、不善规划、逃避用脑、丢三落四、分心走神、经常忘事等。多动、冲动的表现可能有:动作不停、常坐不住、经常打闹、难以安静、被动忙碌、说个不停、抢先回答、极不耐烦、影响他人等。
②这些行为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造成长期影响。
③这些行为是孩子自身固有的,不是由于缺少关注,身体伤害,药物滥用,疾病或环境的影响。
排除其他疾病因素,持续存在6个月以上就应该考虑多动症了。
学龄前阶段难以发现?
多动症在学龄前阶段难以被发现?多数专家认为,发展为多动症的倾向从出生就有,然而,直到孩子进入小学多动症的症状才开始被关注。这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数学龄前儿童所表现的多动症症状是他们的成长阶段的一部分,但是对于学龄前多动症儿童,程度与正常儿童不同,如伴有高度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障碍(如易怒或经常发脾气),且这种行为会长期影响日常功能。随着成长,其他孩子的这些症状渐渐消失,然而多动症的孩子却仍存在这些症状,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别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多观察,多发现,更好呵护孩子的成长,及早发现,及时就医,积极诊疗。
多动症是男孩子专利?
好动,不停地来回走动,不听话,自控力差,这些似乎只有男孩子才有的专利,其实女孩子也会患多动症,只是男女儿童在多动症的患病率、临床特征方面有明显的差异。研究显示,男女孩多动症的患病率不一样,男性明显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多动症的患病率有所下降,女性多动症的患病率则相对稳定。
女孩多动症和男孩多动症有很多共同的临床特征,如注意力不集中,极易分心,活动过度,情绪和行为冲动,伴有感觉、知觉和认知功能缺陷,学业成绩和社会功能差,精细运动不协调等。但是女孩多动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女孩的症状一般较轻,伴随的品行问题较少,攻击行为等发生率较低。具体症状可能有:作业拖拉,需要更长的时间完成;效率低下;阅读理解差;经常丢东西,如钥匙、卡等;话多;经常迟到;情绪波动较大等。
男孩女孩的这些差异可能与遗传、社会和文化因素等相关。社会背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男孩和女孩的要求有所不同,鼓励男孩参加体育活动和竞技性娱乐、游戏,女孩则倾向于多参与安静的活动,而有研究发现女孩一旦患多动重,功能损害相比于男孩往往更为严重,所以女孩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好动更需引起家长的老师的注意。
多动症应如何治疗?
怀疑孩子患有多动症要及时就医,医生通过专业的诊断确诊后,对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和所导致的生活功能问题评估,进而制定治疗策略。
多动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心理治疗和其他疗法。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通过帮助患儿集中注意力,使患儿对行为治疗、学业指导等反应更好。药物治疗须规范有计划,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药。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中枢兴奋剂,它是有效和安全的,常用的药物有哌甲酯;以及中枢去肾上腺调节药物盐酸托莫西汀。
2.行为治疗:主要有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两种方式。行为治疗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及时对患儿的行为予以正性或负性强化,使患者学会适当的社交技能,用新的有效的行为来替代不适当的行为模式。认知行为治疗包括团体治疗主要解决患者的冲动性问题,让患者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识别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
3.家长培训:家长培训是多动症儿童治疗中一种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教家长如何在家庭环境中运用行为矫正的原则改善多动症患儿的症状是家长培训的核心。
4.学校干预:学校干预是对多动症儿童进行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美国儿科学会关于多动症儿童临床诊疗指南所建议,临床医师在治疗学龄期儿童事不能孤立地工作,与家长、老师和其他学校工作人员的及时沟通是必须的,以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的有效性。
5.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需要,合理选择并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和个体化教育项目等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干预,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