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少外出已经成为许多很多人的好习惯。然而,还有一个细节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和亲友吃饭时,餐桌上请备一副公筷公勺。对于公筷公勺的“力量”,你可能还所知不多,或者认为知易行难。春节前,小编做过一篇微信推送:☞《春节里养成一个小习惯,鼠年打造一堵胃癌防火墙》。事实上,公筷公勺不仅可以预防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更是切断新冠等病毒传播的利器。
几天前,上海和广州先后发出使用公筷和公勺的倡议。2月23日,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市文明办、市卫健委、市健康促进中心联合向全体市民发出倡议:无论是在饭店还是在家就餐,都要为每一道菜加公筷公勺,饭店更要主动提供公筷公勺。2月24日,广州市文明办、广州日报、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联合发出倡议,市民消费者居家或外出用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倡议各餐饮企业主动提供配套服务设施,积极引导消费者使用公筷公勺。
说起公筷公勺,顾名思义是公用的筷子和勺子,专门用来夹菜,大家共用,但不能放入口里;私筷私勺则是大家各自使用的筷子勺子。公筷公勺使用方法也很简单:小桌吃饭,可以放一副共用公筷公勺;转盘“圆台面”吃饭,可以每个菜放一副公筷公勺,也可以每人配一副公筷公勺。在用餐者面前放两双筷子,进餐过程中很容易搞混;而在餐桌上放多副公筷公勺,也容易搞混。因此,直接在每一道菜上加公筷或公勺,更具有可操作性。公筷公勺最大的好处是能减少交叉污染、减少病从口入。
以幽门螺杆菌为例,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传染源,主要藏在唾液、牙菌斑、胃和粪便里。儿童和成人均为易感人群。共餐、经常在外就餐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幽门螺杆菌可能藏身在混用的餐具中。全家围桌共食、相互夹菜,就是病毒最大的可乘之机,而混用筷子就是病毒最爱的“中转站”。而针对新冠肺炎,目前确切可知的是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病人或者无症状感染者的口水里面是可以检测到病毒的。许多家庭聚集性传播的个案中,经调查,患者都有聚餐的经历,虽然近距离的飞沫传播是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但是也无法排除病毒通过口水-餐具-食物-餐具传播的可能性。如果能在餐桌上加一副公筷公勺,这个小小的习惯改变,无异于打造了一个防火墙,将病毒隔绝在外,大大降低了传染的风险。
每一次公共卫生危机的发生,其实也是促动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整体文明素质的契机。目前,首批100家“上海市文明餐厅”已经承诺:做到根据用餐人数、菜品数量,全面提供一菜一公筷或公勺,主动引导用餐宾客使用公筷公勺。诚然,改变老祖宗几千年的用餐习惯,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既要选择时机,更要讲究策略、注重方法。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应该移风易俗、开风气之先,抓住防控新冠肺炎的特殊时机,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推广公筷公勺,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让每一张餐桌上的公筷公勺成为健康上海的新时尚!
附: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
市民朋友们:
讲人情味、喜欢团聚是我们的传统。不管是阖家欢庆,还是朋友相聚,大家都喜欢围桌合餐,其乐融融!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合餐制易带来疾病传播,筷来箸往为病菌扩散打开方便之门,不少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就是最好的实证,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更是新冠肺炎传播的主要渠道。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怎样既沿袭优良传统习俗,又养成文明卫生习惯,积极降低患病风险?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痛定思痛,再次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行为。为此,我们向全体市民倡议:就餐时,请一定不要忘记为每一道菜加公筷或公勺。无论是在饭店还是在家用餐,都请使用公筷公勺。用餐人流较大的饭店,更应主动提供公筷公勺,倡导文明健康用餐。市民朋友,用公筷公勺不是矫情,而是文明和卫生,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更彰显社会责任。公筷公勺、举手之劳,让我们共同努力,倡导吃饭新风尚、健康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