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肥胖也分良恶性,那么,有种“胖”就属于可怕的恶性。如何判定自己是否悄悄惹上了这种“危险胖”呢?测一测就知道!测腰围:男士腰围>90厘米;女士腰围>85厘米。腰围大于以上指标的,均属于肥胖,并且有较高患脂肪肝的风险。腰高比(计算公式):腰围(厘米)÷身高(厘米)=腰高比,腰高比>0.5 患脂肪肝的风险更高。
为什么说这种肥胖最可怕?让我们先从最近一条疾病更名的新闻聊起。
2020年5月,国际专家共识小组在消化领域的顶级期刊《胃肠病学》发布声明:选择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正式取代过往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这个更改疾病名称的共识,看起来是件小事,实际上,却是变革的起点。
为什么改,又有着怎样的背景和意义呢?
专业的问题,不带“砖味儿”简单讲:脂肪肝,以往的名称,分为酒精性与非酒精性2类。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这个名称是从1980年开始采用的,描述那些没有大量酒精摄入的情况下,出现的脂肪性肝病。有了这个定义后,本星球被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患者,已经超过10亿,其中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多。而事实上,脂肪肝的表现和病程,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激素状态、种族、饮食、酒精摄入、吸烟、遗传倾向、微生物群、代谢状态等。最终的表现,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结果。因此,仅仅用喝不喝酒来区分脂肪肝的病因,显得过分简单。疾病更改名称,事关防治策略。新的专家共识强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定义采用“肯定性”而非“排他性”诊断方法。也就是说,影像学、肝活检组织学或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查提示脂肪肝,同时合并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功能障碍等任何一项条件时就可诊断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什么又是代谢功能障碍呢?
满足腹型肥胖、高血压、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血糖增高但无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指数增高、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等7项指标中两项及以上者为代谢功能障碍。这次更名,实际上给我们每个人都敲响了警钟。多数人认为,脂肪肝没什么症状,也没什么痛苦、且病情稳定、发展缓慢,不需要太把它当回事儿,也不用认真治疗。殊不知,你的肝脏可比你的身材更怕“胖”!超重、肥胖、看似瘦的“隐性肥胖”、短期体重增加都可能指向一种最可怕的肥胖——“肝脏肥胖”。人体内脂肪的消化、吸收和转化等过程,都离不开肝脏的参与,如果肝脏的脂肪代谢或转运能力发生问题,就会使脂肪在体内积累,进而发展成为脂肪肝。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流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已经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现已累及全球25%的人口。脂肪肝不仅仅是肝脏的问题,还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其危害不亚于任何其他肝脏疾病。临床上,绝大多数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为肝病进展缓解且容易治愈的单纯性脂肪肝,但是也有10-30%的患者为脂肪性肝炎。后者如果不及时干预可以进展至肝硬化、肝癌和肝功能衰竭。此外,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还与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性心脑肾血管疾病以及肝外多种恶性肿瘤的高发密切相关。
改变“危险胖”,要从生活方式干预开始!
“砖味儿”划重点:大量临床研究显示,针对肥胖和肌少症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可以安全有效防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及其并存的代谢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单纯性脂肪肝患者通过半年以上的生活方式干预就能完全逆转脂肪肝;而脂肪性肝炎患者在改变生活方式和控制代谢紊乱的基础上,联用保肝抗炎药物,也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如何改变?送你24字箴言:节制饮食、均衡营养;避免久坐、加强运动;限制饮酒,慎用药物。
节制饮食、均衡营养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饮食结构的西化与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全球化流行密切相关。与健康对照群体相比,肥胖、代谢综合征、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全谷类食物、土豆、绿色蔬菜、新鲜水果,抗氧化维生素、钙、ω-3脂肪酸的消耗量减少,而膳食总能量、含果糖甜点和饮料、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动物性食品的消耗量则显著增多。每周多吃一次精制谷物可使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增加2%,而每周增加1次全谷物的摄入则使代谢综合征发病率降低8%。过量摄入果糖增甜的加工食品可导致体脂含量增加,并通过肝脏脂肪酸合成酶活性增强而增加肝脏脂肪的从头合成,从而引起肥胖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外指南推荐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日常膳食遵循传统饮食模式:用全谷类食物、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和种子等纤维素含量高的未加工食品,替代深加工食品、快餐、商业烘焙食品以及甜食零食等随意食物;用白开水、茶、咖啡,代替含果糖软饮料和果汁。以粗粮蔬菜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提倡清蒸、水煮、凉拌,一日三餐定时适量,重点控制晚餐热量并避免夜食行为。
饮食处方减肥的首要原则是限制膳食热量摄入确保每日热量负平衡,至于是低脂饮食还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或者采取特殊饮食治疗则可以因人而异。建议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合适的低能量平衡饮食,也可采用限能量代餐或间隙性断食疗法每天500~1000千卡的热量赤字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最常采用的饮食治疗方法,坚持半年至一年可使体质量下降 5-10%。建议成年女性每天饮食热量为1200-1500千卡(男性为1500-1800千卡),具体减少多少热量可根据个人的体力活动和体型等情况适当调整,但是通常不主张采取极低热卡饮食减肥。鉴于目前证据有限,至今没有特定的饮食配方可以推荐用于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某些减肥代餐甚至会加重肝脏炎症损伤。
避免久坐、加强运动
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避免骨骼肌萎缩、保持心肺功能和促进能量消耗的重要方法,而长期缺乏体力活动和久坐的生活方式则显著增加肌少症、胰岛素抵抗、腹型肥胖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发病风险。2007-2016年美国国家卫生与营养评估调查显示,坐姿时间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发病之间呈剂量效应关系,而空余时间体力活动(每周≥150 分钟)和与交通有关的体力活动则分别使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发病风险降低40%和33%。阻抗训练和有氧运动改善脂肪肝的效果相同,无论是耗时30分钟的中等量有氧运动还是10分钟的阻抗训练只要能够长期坚持都可以改善脂肪肝和血液生化指标。美国的两项大样本长期随访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18岁以后体重增长以及肥胖症可以显著增加肝硬化、肝癌的发病率以及肝病死亡风险,而体力活动则可降低肝病相关死亡率,每周步行180分钟以上就可以抵销肥胖导致的肝病死亡风险增加。另一项全球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闲暇时间中等强度体育运动(每周150-300分钟)与包括肝癌在内的13种癌症发病风险降低密切相关。
新版美国成人运动指南推荐:
(1)每日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5天以上或者每周运动总时间≥150分钟;
(2)高强度有氧运动≥3天/周,每次运动时间≥20分钟或每周运动总时间≥75分钟;
(3)有条件者每周进行2-3次阻抗训练和2次以上的柔韧性训练。
然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几乎对运动指南所推荐的各种类型的体力活动的顺从性都很低,当前亟需提高公众对运动治疗的参与度。建议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根据自己的兴趣、条件、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关键在于循序渐进和坚持不懈。对于大多数繁忙的上班族来说,合理选择与交通有关的体力活动很重要,并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争取机会利用短暂休息时间做阻抗训练 (举哑铃、俯卧撑、弹力带等)。
限制饮酒,慎用药物
尽管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都没有长期过量饮酒史,但是不少患者有少量饮酒习惯,偶尔可能还会过量饮酒。近来研究发现,对于存在酒精性肝损害遗传易感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少量或适量饮酒也有可能作为病因或诱因或危险因素导致肝损害,并且肥胖、代谢综合征与饮酒有协同促进脂肪性肝损害的发生和发展的作用。国际上现已更正“安全的饮酒量以及少量饮酒有益健康”的错误观念,国内外指南都建议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限制饮酒并避免过量饮酒。尽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某些营养素缺乏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和脂肪性肝炎密切相关,动物实验和初步的临床研究显示额外补充omega-3脂肪酸、维生素E、维生素D、低聚果糖、菊粉、益生菌等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可能有潜在治疗作用,但是这些保健品或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肯定,而长期服用的安全性则令人担忧。咖啡和茶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保健作用亦需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但有活动性胃病、心律失常、经常失眠的患者需要避免浓茶和咖啡。其实,生活规律、避免熬夜、心态平衡就会有助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