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一哭就喂,哭得多,喂得多?新手爸妈,有没有想过,这是做错了?
事实上,哭≠饿,而且,喂得过多,并不利于宝宝健康。
中医理论认为: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里说的“三分饥”并不是不让孩子吃饱,而是不要让宝宝吃太饱。
过度喂养可能会增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且过度喂养导致的高脂肪摄食还可能增加心血管风险。
出生后早期过量进食也会导致长期超重、高血压和肾功能障碍,对肾脏造成更大的负担。
另外,还会导致生命早期的肝胰岛素抵抗,这种抵抗将一直持续到成年,增加了日后罹患肥胖、胰岛素抵抗、肝脂肪变性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新生儿过度喂养的原因有哪些?
调查研究发现,喂养者对婴儿行为的误解是主要原因,如宝宝一哭,就觉得是饿了,其实不然,宝宝哭的原因有很多,如尿了、拉便便了、冷了、热了、胀气了等等,一般饥饿状态下的宝宝,嘴巴会做出吸吮的动作或发出声音或扭动脑袋找寻食物。
还有一些原因是宝妈自认为无法提供足量及优质的母乳,因而提早使用了配方奶或辅食导致过度喂养。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婴幼儿最佳喂养方式从出生到6月龄的纯母乳喂养,此后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以上,同时自婴儿6月龄开始及时、合理、适量且安全地添加辅食或进行辅食营养补充以满足婴幼儿的营养需求。
专家建议若非必要,宝妈们不用急着添加配方奶,即使需要,也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辅食的添加也应在6月龄以后,这是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良好营养状况的乳母,其乳汁能满足0-6月龄婴儿的营养需要,家长们完全不用担心宝宝会营养不够。
哪些情况提示宝宝已存在过度喂养问题?
①便便异常(颜色发绿并伴有酸腐味、泡沫便、奶瓣便、水样便都提示乳糖超负荷);
②吐奶频繁、频繁胀气;
③频繁夜醒、睡不踏实;
④体重增长过快或不增加甚至减少,提示过度喂养造成宝宝肠胃吸收功能减弱。
如何判断宝妈的乳汁分泌量够宝宝吃的?
判断依据:
①吃:宝宝每天能得到8-12次较为满足的母乳喂养。喂哺时婴儿有节律地吸吮,并可听见明显的吞咽声。
②尿:出生后最初两天,婴儿每天至少排尿1-2次,出生第三天后24h尿量应达到6-8次。
③便:出生后24h至少排便3-4次,每次大便应多于1大汤勺;出生第三天后每天可排软、黄便大于4次。
另外,判断宝宝们是否够吃最简单的方法是称体重、量身高、测头围,绘制生长曲线图,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但要注意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宝宝出生3-4天会有生理性体重下降,主要是因为宝宝会有隐性失水,早期吸吮能力弱、排胎便、呼吸、皮肤等系统水分的丢失,会导致暂时性的体重下降。体重下降控制在10%以内就不必过于担心,宝妈们不能硬给宝宝喂过多的奶;一般在出生的7-10天后体重就可恢复至正常啦!
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后,平均每天可增长25-30克,满月增重600克及以上,从出生到3个月,平均每周增重150-200克,3-6个月时,平均每周增重100-150克。
总而言之,母乳喂养应从按需喂养模式到规律喂养模式递进,对于小于三个月的宝宝,不应强求喂奶的次数和时间,当宝宝出现因饥饿原因引起的哭闹时,就应及时喂哺,重点是哭≠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