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骨质疏松误诊率过半!小心背后隐藏的“银发杀手”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8日 浏览次数:11499

年逾七旬的张大爷近半年来常觉得腰背疼痛,上下楼及搬重物后疼痛加剧,张大爷一度以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经过按摩、理疗后也没有好转,反而症状加剧。

于是,张大爷去当地医院就诊,接诊医生询问病情后认为是年龄因素导致的骨质疏松,于是给予了抗骨质疏松治疗。张大爷遵医嘱服用了钙片、维生素D等药物后,症状依未改善。

持续性的腰背痛,让张大爷不堪忍受。在邻居的介绍下,张大爷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就诊,进行了脊柱磁共振检查后,竟然发现张大爷胸5、7、11椎体以及腰1、3椎体病理性压缩性骨折,骨密度显示严重的骨质疏松。

新华医院骨科郑主任根据检查结果,建议张大爷进行“经皮穿刺锥体成行术”以减轻疼痛,稳定脊柱。这一手术的治疗原理是将骨水泥通过微创小通道注射到骨折部位,在病变锥体处起到迅速固定、支撑、止痛的作用。

通过微创手术治疗,张大爷腰背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然而造成张大爷压缩性骨折及骨质疏松的病因依未明确。

此时,郑主任发现张大爷血常规提示中度贫血(血红蛋白水平 88g/L),肝功能显示球蛋白升高达66g/L (20-30 g/L),而血钙明显升高 2.7mmol/L(2.1-2.5 mmol/L)。

结合张大爷的病史和实验室检查,郑教授考虑张大爷的压缩性骨折及骨质疏松不是年龄原因引发,而可能由肿瘤等原因继发。于是,专家团队启动了包括血液科团队的MDT诊疗。血液科随即对张大爷进行了骨髓穿刺活检、免疫蛋白电泳,游离轻链、尿轻链等检查。

在骨髓涂片中,发现了大量异常浆细胞(浆细胞比例超10%),游离轻链检查发现患者存在轻链比例的明显异常,果然如郑教授所料:罪魁祸首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于是建议张大爷转诊血液科进一步治疗。

此时张大爷和家属都十分疑惑,这不就是骨折吗?怎么送到血液科了呢?

通过血液科医生耐心解释后,张大爷终于明白多发性骨髓瘤才是引起骨折和骨质疏松的背后推手,只有有效控制多发性骨髓瘤的疾病进展,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多发性骨髓瘤?它又有哪些症状呢?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发病隐匿的浆细胞恶性肿瘤,其特征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过度生成。

在血液肿瘤中,尽管多发性骨髓瘤的疾病知晓率尚比较低,但其发病率较高,是血液系统第二位常见的恶性肿瘤。

该病中老年人多见,中位发病年龄为55-65岁,因此也被称为“银发杀手”。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骨痛是多发性骨髓瘤常见症状之一,因此很多患者如同张大爷一样容易被当成骨质疏松或类风湿疾病进行治疗,其初诊误诊率高达50%以上。

多发性骨髓瘤的骨痛部位多发生于腰骶部,其次是胸肋骨,而四肢长骨相对少见。其原因是由于恶性浆细胞会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并导致骨骼中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失衡,从而侵蚀骨组织引起骨量减少,故临床上会表现为高钙血症和骨损害(包括:骨质疏松、溶骨性病变、骨痛、压缩性骨折甚至病理性骨折等),其发生率超过80%。

此外,跟多数的血液肿瘤一样,多发性骨髓瘤会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和机体免疫系统,因此贫血的发生率约50%-60%,且几乎所有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体液免疫功能。与此同时,骨髓瘤细胞分泌大量无功能的免疫球蛋白,尤其是过量的轻链会导致肾功能损害(发生率约20%-40%)。

出现骨痛、贫血、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反复感染等表现的患者需要警惕多发性骨髓瘤,建议尽早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千万不要抱着“等一等”,“再看看”的心态,以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诊断多发性骨髓瘤需要做哪些检查?哪些指标异常可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呢?

多发性骨髓瘤的相关排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骨髓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检查。

01 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PRO-BNP、电解质、β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血清蛋白电泳、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免疫固定电泳、血清游离轻链等,另外如果是怀疑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在免疫固定电泳里尚需加做IgD。

02 骨髓检查:骨髓检查主要是通过骨髓细胞学、骨髓病理、骨髓的免疫分型等检查,明确骨髓中浆细胞的比例以及证实是否是单克隆的浆细胞。

03 尿液的检查:包括尿常规,尿蛋白电泳,尿免疫固定电泳和24小时的尿轻链定量。

04 影像学的检查:其目的是看患者有无溶骨性的破坏,可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X线片、CT、核磁,还有PET-CT。首推的是全身低剂量的CT或PET-CT。

05 其他的检查:如是怀疑合并淀粉样变性的病人,尚需行病灶组织刚果红染色来确诊。

 

 

作者:

新华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 黄方

新华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郝思国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