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能做超声波检查吗?
我们所熟知的腹部超声检查主要应用于肝、胆、胰、脾、肾、子宫卵巢及心脏等疾病的诊断,在肠道中的应用较少。
通常,在检查的过程中,超声医生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腹腔胀气好严重,都看不清了”。
是的,超声最怕气体,那么哪里气体最多,当然是肠道!所以,很多人认为超声是不能检查胃肠道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超声在肠道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用于阑尾炎、小儿肠套叠的诊断等。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类超声新技术层出不穷,超声在炎症性肠病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且已被世界超声联合协会(WFUMB)的官方指南及共识推荐,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诊断、随访和管理是准确和有效的。
什么是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是一种病因不明、反复发作及无法治愈的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病。
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血便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伴肠外表现。
在我国多为中青年人群发病,中青年可是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多种责任,但因疾病频繁发作、反复入院治疗,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挑战,治疗期间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及疾病预后不良。同时它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和评估。
很多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疗效评估,认为只要吃药就好了,殊不知这种盲目的用药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炎症进展,如梗阻、穿孔、肠瘘、腹腔脓肿等情况,才被迫去找外科医生手术,这样带来的创伤更大。
炎症性肠病为何需要超声诊断?
准确诊断活动性疾病的每一次发作对于提供最佳治疗至关重要。适当的监测,有助于确定炎症性肠病恰当的治疗时机和正确的治疗方法。
由于炎症性肠病临床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匹配,因此需要影像学的评价标准。
内镜检查是炎症性肠病肠道检查的金标准。然而,消化内镜是侵入性检查,耗时,且不能观察到全部肠道,反复内镜检查炎症性肠病的可行性有限。
内窥镜检查还存在其他局限性,包括无法评估肠壁受累的程度及并发症、回肠末段狭窄插管困难时,很难观察到回肠情况。
众所周知,超声是⼀种非侵入性技术,与磁共振小肠造影及回肠结肠镜检查相比,具有无创无辐射、实时动态观察、耐受性好、操作灵活便捷、短期内可重复观察等优势。
超声查炎症性肠病,纠结能做什么?
那么,各类超声新技术在IBD的临床诊疗中究竟能做些什么呢?
①常规灰阶超声:实时动态观察小肠及结肠壁有无增厚、增厚程度、肠壁分层及回声情况,以及动态观察蠕动情况,帮助定位病变所在的肠断,判断病变的范围。
②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通过实时、定量、可视化地显示肠壁的软硬度,反映肠壁的僵硬程度或纤维化程度,辅助评估IBD药物治疗的疗效,还可以辅助判断肠腔狭窄类型。例如肠壁硬度增加,则提示其对药物治疗反应不敏感,此类患者通常需要手术进一步治疗。
③超声造影实时成像及定量分析技术:定量、客观地显示炎症性肠病的肠壁动态微循环血流灌注,帮助判断肠壁炎症活动度。
④多模态超声综合评估:可以评估肠道有无狭窄。若有狭窄,超声造影可清晰地显示狭窄所在的部位,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可以帮助判断狭窄的类型是炎症性狭窄还是纤维性狭窄,为临床诊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影像学依据。
⑤超声肠周动态扫查:评估有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脓肿、肠瘘的发生。若有腹腔脓肿,可在超声引导下行脓肿穿刺引流。
总的来说,肠道超声新技术安全、有效,可反复用于常规随访和病情监测,是炎症性肠病患者管理的重要影像学工具。通过肠道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及炎症指标等,医生结合治疗目标定期监测并调整及优化治疗方案,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个体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