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的不同阶段与压力、失望、失败、苦难不期而遇,它们带来程度各异的痛苦,让我们感觉自己不够好、很糟糕。
经受痛苦时,有人选择“战斗”,不接受痛苦、挣扎或抗争;有人选择“逃跑”,逃避带来痛苦的环境。
过度使用“战斗”和“逃跑”,只会让我们经受自己射向自己的第二支箭(第一支箭是别人或环境射向我们的痛苦)。
我们还有其他选择么?其实可以选择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
自我慈悲就是向自己表达同情和关爱,让对自己脱离痛苦、悲痛之境。研究者认为,慈悲的含义包含三个不同的层面:
情感层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予以理解和宽容;
认知层面:对“人无完人”的接受程度,即认识到所有的人都会失败、犯错,不孤立地看待自己的遭遇,强调个体与他人的联系;
注意层面:以一种清晰和平衡的方式觉察当前的情形,不忽视也不对自我或生活中的不利方面耿耿于怀。
研究发现,自我慈悲可以通过减少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如反刍思维、回避倾向、抑制)和促进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接纳)来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状况,还可以通过调节生理系统的活动,降低应激、压力带来的健康风险。
经受痛苦或感觉自己很糟糕时,我们如何践行自我慈悲?
给自己写一封信:
准备一张纸和一支笔,尝试去感受你对自己与他人的善意和理解,想象当你珍视的朋友/家人经受你正在经受的痛苦时, 你会怎么和ta说,或者你见过/想象的最有慈悲心的人会如何和你说。你可以:
第一、尝试理解你正在经受的痛苦(“我因为你经受的痛苦而感到悲伤……”),意识到痛苦是可以被理解的;
第二、尝试写下其他人经受类似痛苦的方式和情况, 告诉自己“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经历着糟糕的事情”。
尽可能在信中不带情绪、客观地描述你正在经历的事情,写任何你想到的东西,但要确保信的内容是你想听到的、能让你感到被安慰和支持着的。
书写自己的故事:
把你正在或之前经受的痛苦事件写下来,就好像在写别人的故事一样。现在,你只是一个讲述者(“有一个爸爸/妈妈/孩子,ta有一个……”)。写的时候,要具体、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爸爸/妈妈/孩子做什么,想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虽然写故事的你知道爸爸/妈妈/孩子的遭遇与感受,但经过书写,你可以从故事中分离出来,可以清晰和平静地觉察,不再耿耿于怀。
自我关爱:
随时记下你感到愉悦或关注自我的时刻。例如,面朝大海、眺望日落、观赏漂亮的花或与动物在一起时,你感觉很好,那么请留意你的身体感受、情绪、想法和周围的环境,并记录下来。或许你注意到某些行为会提高你对自我的觉知。例如,冒险向他人坦诚自己;不再评判某人,而开始真正的慈爱;不再勉强自己做难以完成的事,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定期翻看,提醒自己重复做这些事情。
尝试正念练习:
正念是对当下温和的觉察,不是放空和发呆。坚持正念练习,可以培育正念的觉知,提醒我们时常自悯。可以从尝试练习开始,如山的冥想、林中漫步、心中彩虹、湖的冥想、身体扫描、三步呼吸空间等。
或许有人担心,如果慈悲或同情自己就会变得软弱、不思进取,或者认为自我慈悲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这种想法很正常。但经过觉察,你会发现,身边富有慈悲心的人,他们点亮自身的同时,散发的光和热也传递了很多温暖。或者想想甘地、南丁格尔、白求恩、曼德拉等人,他们富有慈悲心却并不软弱可欺或亳无建树。
撰稿: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 刘津君
审核: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 张劲松
参考文献:
[1]金国敏,刘啸莳,李丹.何不宽以待己?自悯的作用机制及干预[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05):824-832.
[2]英格尔(Engel, Beverly).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童年创伤[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