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力扬教授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9日 浏览次数:14033

3月7日下午14:30,在宝兴殡仪馆玉兰园里,哀乐低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二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新华医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骨科副主任戴力扬教授仰卧在鲜花丛中,我院党政领导、各临床、医技科室、职能部门负责人,戴力扬教授家人、生前同事、好友、学生近500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蔡威、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中国工程院戴尅戎院士、交大党委副书记孙大麟、卫生局党委副书记黄红等200多人和单位敬献了花篮和花圈,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发来唁电。

戴力扬教授因车祸救治无效,于2012年3月5日上午10时42分不幸去世,终年54岁。庄严肃穆的玉兰园内悬挂着戴力扬教授生前照片,“杏林躬耕精勤不倦堪为翘楚,学界俯育含英咀华皆为人表”的挽幛高度概括了戴力扬教授“献身科学、倾心教育”高尚品行。

告别仪式由我院党委书记孙锟主持,院长徐卫国致悼词,回顾了戴力扬教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一生,情到深处几度哽咽,对戴教授的离去表达了沉痛的悼念及深深的哀思。

戴力扬教授生于1957年7月13日,浙江省乐清市人。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83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并获医学学士学位,1990年在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长征医院骨科先后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2000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工作至今,他先后担任骨科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2001年起任新华医院骨科副主任和外科教研室副主任。由于戴力扬教授出色表现,曾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并于1994年起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戴力扬教授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骨科脊柱外科专业的临床医务工作者,一位优秀的医学科研工作者,硕果累累,光明磊落,他为我院骨科参与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在我院实施学科战略性结构调整与新一轮高速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我院学科建设万马奔腾中一匹难得的千里马,是本世纪以来进入新华医院工作的专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戴教授擅长脊柱外科疑难伤病的诊断和治疗,他最早证实腰椎椎管容量与腰椎屈伸活动的关系,被国际骨科权威著作《坎贝尔(Campbell)骨科手术学》第8、9、10版连续引用;他在国内较早开展脊柱生物力学和骨代谢的研究,腰椎生物力学研究的成果已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同,骨质疏松研究的成绩获得中国骨质疏松基金会颁发的学科成就奖。戴力扬教授先后发表论文共达200余篇,其中被国际科学引文检索系统(SCI)收录高达137篇,合计影响因子>300,引用频次超过500次, 2001年获医学类SCI论文发表全国第一名,他参编骨科专著10余部;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与上海市科委课题4项。他领衔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结构及功能异常的机制与脊柱退变的功能重建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使我院在国自然重点重大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戴力扬教授先后参与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作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课题的第一完成人分别获得201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成为近年来我院成人学科中获得该级别奖项的第一人。戴力扬教授先后担任《中华骨科杂志》、《欧洲脊柱杂志》等十余本中外知名学术期刊的主编和编委,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基础学组和脊柱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骨质疏松学会委员,并且是国际腰椎学会、颈椎研究学会迄今为止唯一的华人会员。作为一名著名的学者、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戴力扬教授在教书育人这一神圣岗位上,为人师表、甘为人梯、不计名利,以其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9名,硕士研究生6名。

 戴力扬教授的逝世,使我们痛失一位好同事、好老师、好朋友、好兄弟。新华医院正处在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戴力扬教授学术生涯也迎来巅峰的重要时刻,他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这是我院和国家骨科医学事业的重大损失。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加倍工作,勇攀高峰,以良好业绩告慰戴力扬教授的在天之灵。

戴力扬家属致答谢词。在哀乐声中,大家向戴力扬教授遗体三鞠躬,并将手中的鲜花摆放在他的遗体旁,寄托哀思,祝戴力扬教授一路走好!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