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急诊医学科为一重症患者进行脑复苏治疗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8日 浏览次数:7037

 横跨2000多公里的生死转运,从重庆到上海,我院急诊医学科与高压氧舱、中医科、普外科、康复医学科等多科室通力合作,抢救了一位因“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室颤”,经历了3次反复心肺复苏后处于植物状态的患者,为其进行脑复苏。

病人家属辗转了解到我院急诊医学科高压氧舱是上海市医用高压氧质量控制中心后,决定将病人转至我院。然而带着气管插管,有着肺部感染、心律失常、下肢深静脉血栓、肝功能损害、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外出检查都随时存在着生命危险,横跨几个省,距离2000多公里的转运又谈何容易?转运前对病人的全面评估,转运途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转运中可能需要的仪器和设备,有太多的难关要闯。

经多方联系,在急诊科主任潘曙明教授的领导下,副主任医师陈淼组织医护团队投入了这一艰巨的工作中,通过电话与家属沟通病情及可能转归,达成共识后,与国际救援组织的医生反复商讨病情,在转运前反复沟通全面了解病人病情,制定合理的转运方案;在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对病人转运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方法进行预测;在转运中保持随时电话联系,沟通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病人到达上海虹桥机场后,与救护车相关人员沟通,并联系抢救室及病房,确保转运途中及运至我院衔接工作的顺畅……

经过多方数天的努力,国际救援组织SOS的喷气式飞机满载着家人的希望和憧憬把患者顺利转到我院急诊ICU。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大的仗要打,对于一个处于植物状态已经超过40天,脑电图呈现重度异常的患者如何保证期生命体征平稳,并安全接受外出检查和治疗?陈淼医师反复与高压氧舱、中医科、针灸科、普外科、康复医学科专家及护士长沟通,商讨制定了集所有神经康复治疗在内的全面治疗方案。

病人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在康复治疗中无疑是个定时炸弹,为此,普外科第一时间为其装置滤网后进行后续的康复治疗。考虑到病人痰量极多,在运送至高压氧舱途中及接受氧舱治疗中均存在着痰液堵塞的生命危险,急诊科积极与高压氧舱商议,在氧舱内的吸引装置保障下进行高压氧舱治疗,同时患者康复也得到了中医科、针灸科、康复科等团队的大力协助。

目前经过两周的努力,病人的血色素、白蛋白、血脂、心肌酶谱及肝功能已经大致正常,心律失常及肺部感染已经完全控制,褥疮基本治愈,睫毛反射等浅反射也得到了恢复,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也明显增快。家人对于治疗效果非常满意,高级神经活动的复苏尚在进一步治疗中。(急诊医学科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