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诊治新型关键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正式立项资助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3日 浏览次数:5863

通讯员 丁文俊

2014年度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已于近日正式立项。由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同济大学等单位联合申报的“结直肠癌诊治新型关键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正式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和资助,项目总资助额2176万。上海交通大学结直肠癌诊治中心主任、我院肛肠外科主任崔龙教授担任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这也是国家863计划在结直肠癌这个单项病种首次单独立项的重大项目,我院崔龙教授率领的团队在经历了多次答辩竞争后脱颖而出,成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2012年公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结直肠癌已位居国内肿瘤发病率的第3位和死亡率的第5位,并以每年4.71%的速度递增。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发病率已经接近甚至高于发达国家水平。

目前,结直肠癌患者的治愈率仍停滞在50%左右,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体系存在缺陷、早期诊断关键技术缺乏是影响结直肠癌治愈率的两大关键问题。“结直肠癌诊治新型关键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项目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立项依据,开展结直肠癌临床疗效与预后判断生物标志的筛选研究,拟明确影响结直肠癌预后、化疗与放疗敏感性的免疫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关键蛋白分子及特性转录调控因子,建立结直肠癌免疫评分分型体系,健全现有临床分期体系,并进行临床治疗转化应用。开展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关键标志物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团队将在现有技术和资源的基础上,预计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有望在该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

我院肛肠外科自2008年建科以来,学科相继在临床与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绩。2009年牵头成立了交大结直肠癌诊治中心,以上海和江浙等结直肠癌高发区域为中心,吸纳30余家成员单位,搭建起了病例资源与技术水平一流的专病诊治医联体。根据2012年统计数据,我院结直肠癌总体5年生存率达68.7%,诊疗水平位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我院肛肠外科与结直肠癌诊治中心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库、组织库,并由专人负责数据库维护及随访工作。目前已建立完善的标本收集、保存流程及质量控制体系。至今已收集新鲜结直肠癌肿瘤组织、正常肠粘膜组织共3000余例,结直肠癌组织蜡块约5000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标本共4000余例。所有结直肠癌标本均配套有完善临床病理资料,有专人进行病人随访工作,随访率80%。中心以丰富的临床资料及样本为依托,招聘专职PI组建研究团队针对结直肠癌开展了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已先后获得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课题和863等一批研究项目。

“结直肠癌诊治新型关键技术及转化应用”项目的立项,是对肛肠外科发展模式及前期研究成果的肯定,体现了科室临床及基础科研能力的提升,也是对交大医学院专病诊治中心发展模式的肯定。肛肠外科也将以此为契机,将临床科研更上一层楼,为打造一流的研究型学科奠定基础。

又讯 5月13日,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批准我院成立“上海市结直肠肿瘤研究中心”,属我院附设性研究平台,我院肛肠外科主任崔龙教授任结直肠肿瘤研究中心主任。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