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茂君
以往要送到乌鲁木齐去的病人,甚至一些“放弃治疗”的病人,因为上海医生、资金和医疗设备的到来,妙手回春。可医疗援疆,和教育援疆类似,是最需要耐心的——带教医术、培养人才、建章立制,样样从头来。更重要且更难的是,改变当地的医疗卫生观念和习惯。
喀什二院是喀什地区唯一的三级医院。“400多万人口仅一家三级医院,看病难现象格外突出。因此上海医疗援疆两大任务之首,便是提升喀什二院医疗服务能力,努力将其创建为三级甲等医院,使其成为南疆医学高地”,上海援疆指挥部副总指挥姜爱锋表示。新一批上海援疆医疗队伍,正在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打造“医学高地”,辐射南疆
不少二院做的手术,在南疆都是 “第一次”。许多患者对上海来的医生安全放心。前不久,来自上海仁济医院肾脏内科的顾乐怡主任,完成了南疆首例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来自上海瑞金医院的援疆医生钟山成功开展3例显微镜下精索静脉曲张结扎手术,为南疆地区首次开展的泌尿外科显微外科手术,填补空白。
但在院长吴韬看来,建设“医疗高地”,要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让喀什二院的医疗资源辐射出去,惠及喀什各县,甚至覆盖南疆地区。
上海医生下乡已是常事。胸科医院的援疆医生叶伟,已多次下基层筛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这种病在喀什发病率高,但大多数患者放弃治疗,一大原因是医疗力量不够。截至目前,上海医生们已筛查130多个病例,确诊40例,完成手术8例。来自巴楚的维吾尔族小姑娘苏热亚刚入院时,营养不良、重症肺炎、逐渐呈现恶液质趋势,情况危急。术前准备期,叶伟和李继军医生为首的心胸外科专家手术组,协同医护人员连日讨论,排除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难点,成功实施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修补手术。而且在新农合、民间爱心基金和民政救助的支持下,手术费用基本全免。
努日古丽·那司尔,一名30岁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乡下女青年,因左眼外伤,视力下降一周后便导致左眼眼内炎、外伤性白内障,随即到人民医院就诊,告知须“眼内炎玻璃体切割术”,当地医院无法独立开展此类手术,慕名找到喀什的上海医生。援疆医生黄建南和邬海翔立即驱车前往会诊。术后次日患者眼痛便明显减轻并能看清东西,一周后感染完全控制,矫正视力达0.7。
为了将来,牢记“授人以渔”
上海医生们心里都记挂着——授人以渔。前不久,二院收到从叶城医院转来的一位名叫宋水生的患者,这位大爷耳朵被狗咬裂,上半部外耳整个缺失。手术难度很大,可熟悉这项手术的援疆医生王武庆并不主刀,主动当起了当地医生李慧林的助手,“手把手”带教,顺利完成恢复和新造手术。“只要是当地医生能做,我们都交给他做,遇到问题再手把手教,这样才确保将来能独立行医。”王武庆说。
上海来的口腔科专家李超伦,带教弟子阿迪力,悉心培养为骨干。这位维族小伙子出生在医学世家,2009年新疆医大口腔专业,回到家乡进入二院耳鼻喉科。调研了南疆人群饮食结构和习惯后,李超伦为二院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强度最高的瑞士设备,维族患者阿尔孜姑成为喀什地区接受种植牙修复的第一人,阿迪力也在李超伦“一对一”带教下,基本能完成种植牙手术。
在调研下乡走访中,上海医生们意识到,要提高喀什的公共医疗卫生水平,必须从基础做起,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规划设计、解决问题。在城市里,防止传染病重在“看好一双手、管好一口痰”。可在喀什农村要麻烦些,因为不少地方尚未通上自来水,不少百姓都习惯于喝机井水和渠道水,上海医生下乡看到,赶紧制止,劝说至少要把水烧开了才能喝,可刚一转身,人们又喝生井水。医生们还与上海后方及时沟通发现的种种问题,时时总结,前后方一同健全公共卫生援疆的组织机制、策略措施。如今,在援建资金和当地财政支持下,上海援建各县的疾控中心有了疫苗冷链车、规范化的麻疹实验室,各乡镇卫生院都配备冰柜……上海医疗援疆,着眼的是长远。
新闻链接:http://www.jfdaily.com/shanghai/bw/201406/t20140602_402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