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6日下午4时30分,一辆救护车从宁波妇儿医院疾驰而来,车上载着小石弟弟和他焦急万分的父母。
这对年轻的父母早已经六神无主:就在前一天还活蹦乱跳的小石仅仅因为下颌发了一个小小的“青春痘”,第二天就迅速出现右侧面部肿胀与皮肤发黑。
宁波的医生随即告诉他们,孩子已经危在旦夕,建议赶紧专诊上海的大医院。当天,小石被紧急送入了新华医院小儿重症医学科(PMICU部)。
接诊的医生至今记忆犹新,入科时小男孩发着高烧、神志模糊、生命体征极其不稳定,不仅两只小手冰冰凉的,小小的身体都是湿冷的,还有皮肤上随处可见的紫色花斑。
更令人揪心的是,小石双侧颈部肿胀发亮,右侧额面部可见大面积皮肤发黑如同烧焦一般,口鼻处还不断有粉红色液体冒出。在场的医生们明白,让小石命悬一线的是严重脓毒血症、休克!无论背后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必须先从死神手里夺过这个六岁的小男孩。一场生命保卫战立即打响!
在场的医护人员迅速开展了生命支持:深静脉置管打开血管通路、快速输液、抽血检测……,整个小儿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护士的心都被牵动着。人手不够,立即支援。在27号楼PSICU值班的医生也被召集来共同参与抢救。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血管活性药物已经用至最大剂量,扩容液体也一直在源源不断地进入患儿体内,可是,孩子的血压始终维持不住,焦急写在了每位医护人员的脸上。面对治疗的困境,从家中紧急赶来抢救患儿的朱晓东主任组织大家对病情做了一次细致的梳理,当即决定使用床边持续血液净化,为孩子争取最后的一线生 机。
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CRRT滤器中患儿暗红色的血液在汩汩地涌动。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孩子的血压终于开始缓缓上升,口鼻腔内的粉红色液体渐渐消失,口唇慢慢红润,小小的身体开始有了一丝丝的暖意。
连续三天三夜的抢救,在朱月钮主治医师和许莉莉护士长的共同组织、配合下,小石睁开了眼,生命的暖红再次写在了脸上,生命的奇迹又一次被新华儿科所验证!
可这场硬仗背后的元凶却依然没有找到。除了小儿重症医学科内部多次大讨论以外,口腔科、皮肤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儿外科的医师们被邀请来协同诊疗。正当大家各抒己见时,口腔科卫婕医生提出:“这会不会是口腔专业的经典病例——走马疳?!”此病死亡率极高,即使存活,也有露骨落齿之惨象。我国明代外科专著《外科正宗》记载:走马疳言患迅速,不可迟延故也。
一份紧急会诊把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张伟杰教授邀请至PMICU,作为全国著名的口腔颌面外科感染性疾病专家,张教授一看到病儿:“这的确就是‘走马疳’!”并且告诉大家,他从医三十年,这也仅遇到过三例!他赞叹道:“毕竟是新华儿科啊,孩子能九死一生!”
三周后,小石在闯过了“休克、感染、多脏器脏器损害”等诸多难关之后,终于带着微笑转出PMICU,进入普通病房继续康复治疗。
尽管他还有许多治疗要继续,但毕竟春日的脚步已经响起,祝福你:可爱坚强的孩子,明天会更灿烂!
小贴士:走马疳 坏疽性口炎,祖国医学称为“走马疳”。主要发生在有牙的儿童,多与全身衰弱或极度营养不良有关。本病多为梭状杆菌和奋森氏螺旋体的混合感染,特点为湿性坏疽,发病极快,一般在24小时内即可破坏牙龈的全层,暴露骨面,继而牙齿脱落,牙槽骨或颌骨坏死。病损开始时多在粘膜上形成灰色溃疡,很快即变为黑褐色或黑色腐肉,蔓延极快。有特异腐尸臭气,是其典型特征。解放后人民生活与卫生条件大大改善,本病已很难在城市中看到。
科室简介 姓名:新华医院小儿重症医学科 昵称:PICU 月龄:24个月 基本情况:新华医院小儿重症医学科于2014年3月成立。有符合ICU标准的床单位48张、中央监控、国际先进的呼吸机20余台、CRRT机2台、纤维支气管镜、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等仪器设备,成为院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ICU学科。主要病种特点包括严重脓毒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多器官功能障碍、先天性畸形(膈疝、食道闭锁、胎粪性腹膜炎、肠闭锁等)、意外伤害(中-重度多发伤)、恶性实体肿瘤、短肠综合征等。年出科病人数保持在2200人次。从科室成立至今22个月内共培训重症医学进修医务人员200余人次,专科轮转人员60余人次,并于2014年成功举办了2014年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儿科危重症的循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