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圣楣领衔的团队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1日 浏览次数:8661

4月18日下午,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召开的2015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我院吴圣楣教授领衔的“中国人群母乳成分相关功能及其临床应用”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完成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浙江省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包括:吴圣楣,钱林溪,陈同辛,何振娟, 钱继红,蔡威,李菁,张伟利,朱建幸,华家才。

据悉,科学的营养补给不仅影响婴幼儿的体格发育和健康状况,还影响其智力发育、学习能力和成年后的劳动效率。母乳是婴儿出生后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母乳组成成份、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等,建立母乳成分数据库,对于大力推广母乳喂养、制定婴幼儿营养素适宜摄入量、以及开发营养成份更为完善的婴幼儿配方奶和功能性食品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吴圣楣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从1995年开始对母乳组成成份及功能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具体研究成果包括对中国人群母乳中宏量营养素85种(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氨基酸、核苷酸),微量营养素15种(包括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母乳中功能相关分子和蛋白质20种(包括免疫功能分子、酶、激素和烷氧基甘油),母乳相关物理特性描述2种(包括pH、渗透压),以及母乳中免疫活性细胞11种(包括免疫细胞及其相关亚群)进行了深入、广泛、系统地研究;对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的母乳成份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了母乳成份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探索了母乳成份含量变化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遗传、饮食、分娩方式、保存方式等);对母乳中的重要营养素的生理学功能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如防御素、烷氧基甘油、乳铁蛋白等),从分子水平阐述了一些重要营养素的作用机制和信号通路。

本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6篇,其中SCI论文11篇,获得国家级发明专利5项。本研究以相关成果为依据,制定了《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和《中国儿科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指南》,指南中对母乳喂养内容做出了修订。本研究在母乳研究领域开展了长期的、多中心的系统性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国哺乳期妇女的母乳数据库,填补了国内空白,为研制婴儿功能性配方食品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意义。


吴圣楣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年至1998年期间任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

1983年至今任《临床儿科杂志》主编。是著名的新生儿学专家,我国围产医学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上海市围产学会主任委员。1998年及1990年两次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目前她任上海市围产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顾问。

五十余年来,吴教授将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了儿科和围产医学事业。多年来,她主持研究了有关胎儿新生儿缺氧缺血与颅内出血的诊断与防治、宫内感染的诊断及胎儿发育的影响等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项目,并开展了小样儿的系列研究、新生儿正常代谢与偏离的研究、围产儿质量控制的研究以及铅暴露对胎儿新生儿及儿童神经体格发育的影响研究等。先后荣获卫生部、国家教委、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和三等奖多项。发表文章百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二十余本,培养了24名博士生和硕士生。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