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上海医学科技奖揭晓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5日 浏览次数:8576

□ 通讯员 蒋蓓卿 报道

5月15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第十七届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分别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表彰在2018年度上海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我院梅举教授领衔的团队《心房颤动微创外科治疗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苏青教授领衔的团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基础及临床应用》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吴晔明教授领衔的团队《儿童恶性实体肿瘤个体化治疗新技术应用研究》荣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心房颤动微创外科治疗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完成人:梅举,马南,姜兆磊,汤敏,丁芳宝,沈赛娥,卢荣鑫。我院梅举教授领衔的团队历经10余年,提出了“心房颤动微创外科治疗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在国际上发明了左胸径路微创外科房颤消融手术(梅氏微创房颤消融术);在国内首次开展微创外科/导管“杂交”技术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在国际上首次开展微创右胸切口二尖瓣手术同期双极钳消融治疗合并房颤的手术;在国际上创新性开展了非体外循环下同期完成房颤及冠脉搭桥手术。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基础及临床应用》,完成人:苏青、林宁、陈寒蓓、张洪梅、孔祥、邓儒元、童雪梅。以苏青教授领衔的团队围绕葡萄糖来源的糖化终末产物(advanced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糖尿病相关的恶性肿瘤发病的相关作用开展了系列研究。该团队通过10年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阐明了AGEs的新致病作用,即损伤胰岛β细胞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

《儿童恶性实体肿瘤个体化治疗新技术应用研究》,完成人:吴晔明、袁晓军、蒋马伟、吕凡、武志祥。在新华医院多学科MDT项目的培育下,吴晔明教授带领新华团队多年来着力于规范儿童中晚期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加快临床新技术在儿童肿瘤治疗领域的普及应用速度。通过项目的实施,团队成功建立起国内最成功的儿童肿瘤多学科合作诊疗模式,实现诊治信息的共享和治疗方法的无缝衔接,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取得良好的医疗和社会效益。

2018年度我院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项11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项;同时,我院被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公室评为“2018年度上海市科技奖励组织管理工作优秀奖”。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