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威教授“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01日 浏览次数:7941

上图为蔡威教授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场

下图为蔡威教授(前排左)带领的研究团队

(通讯员 陶晔璇)1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出喜讯,由我院蔡威教授领衔的《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课题组在危重症新生儿合理营养支持领域取得一系列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填补了医学界在该领域系统化研究的空白。

危重新生儿发育不成熟、尤其是消化道发育滞后、疾病所致的代谢紊乱和多脏器功能紊乱,以及由药物治疗带来的额外负担,均是影响营养素正常摄入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新生儿营养状况直接影响着今后的脑发育和健康状况。不恰当的营养供给轻则加重患儿的代谢负担,导致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重则会给患儿大脑造成永久性损伤,甚至在成年期过早出现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正因为此,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危重新生儿临床治疗和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蔡威教授,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关注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消化道大手术后短肠综合症患儿的营养治疗问题,在全国最早开始探索将肠外营养治疗技术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1995年,蔡威教授组建成立了全国首个临床营养中心,为全院住院患者提供营养支持治疗。

蔡威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曾先后获得3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资助,2004年,又成为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经过长达23年艰辛探索,在国内首次系列研究了新生儿能量代谢、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生理学特性,在此基础上,研发了我国首个适用于中国新生儿的专用氨基酸静脉注射液制剂,目前年销售量达到33.6万瓶。此外,课题组应用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系统探讨氧化应激线粒体凋亡途径在肠外营养支持(PN)相关肝损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传统中药丹参具有较强抗氧化作用,有利于防治PN相关损害。

课题组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临床之中,让很多过去被判为“不治之症”的危重患儿得到了及时救治。在国内最早成功实施新生儿短肠综合征的肠康复治疗,制定完成新生儿短肠综合征三阶段肠康复治疗方案,使收治的31例新生儿短肠综合征患儿的生存率达96.8%。而营养支持技术开展之前,新生儿短肠综合征——这一多发生于大范围肠道切除术后,早期阶段必须完全依赖营养支持治疗才得以生存的疾病,患儿的死亡率几乎为100%。此外,应用营养支持技术,已成功治疗危重患儿1056例,将以往因过高能量所致的肠外营养相关胆瘀的并发症得以显著降低。

2006年,课题组在总结以往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循证医学方法,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本课题组研究成果,制订出我国首部《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分别发表于《中华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临床小儿外科杂志》、《循证儿科杂志》等主要儿科学期刊。《指南》在参照国外新生儿营养支持规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人的代谢特征和经济承受能力,对以往完全参照欧美国家的肠外营养支持做出重大修正,提出更适合我国新生儿体质与代谢特征的较低能量双能源的支持方案,并新增肠内营养支持规范,以指导了临床医生合理用药。规范化的营养补给使得包括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在内的危重新生儿存活率不断提高。《指南》的发布对规范我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医疗起了重要作用,为临床合理营养支持提供依据。

在获奖之后,蔡威教授的研究团队没有因此停顿脚步,而是继续在医学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更行更深。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蔡威教授所在的我院小儿外科又在去年成为上海市高校创新团队。相信在蔡威教授的引领下,他的研究团队将继续勇攀医学高峰,再创辉煌。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