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昨天,他怀着“童心”走了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7日 浏览次数:10126

本报记者 唐闻佳

昨天,儿科学界陨落了一颗启明星。上午11时32分,我国著名儿科学家、儿童保健事业奠基人、发育行为儿科创始人、新华医院儿科教授郭迪,走完了他102载的人生。

郭老的百岁人生,是我国儿科医学事业发展的生动写照:新中国建立,医学事业百废待兴,留美归来的他参与筹建我国的儿科医学系;上世纪70年代,中国儿科医学始终没有自己的教科书,郭迪主编了《小儿内科学》等一系列权威教科书,给医生送去急需的临床工具书;步入退休年龄,他再度出发,提出创设“发育行为儿科”,提醒人们关注儿童生长年龄与发育年龄不匹配的现象……事实证明,他的理念超前了40年,如今,发育行为儿科学的部分理念已广泛用于脑瘫儿童康复与特殊教育中。

从医八十余载,教书五十多年,学生与同事眼里,郭老心里装着的,永远是孩子。尤其令后辈感动的是,即便在弥留之际,老先生用潮州话絮絮叨叨地说着“教学”、“查房”……陪护在旁的后辈之一、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睡眠专家江帆告诉记者,“他在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说着自己最热爱的事业。”

学医,最懂孩子的心

1911年,郭迪生于广东潮阳县。1935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当年,由医学院推荐,自费到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研究院深造,出于最朴素的悲悯之心,他选择的是当时少人问津的儿科。1937年,这个留美医学硕士回国,在如今的静安寺附近“自主创业”,开设私人诊所。郭迪身材不高,但很快,这个小个子医生的“神奇事迹”就在街头巷尾传开:各种哭声,郭迪一听就知道是“为什么”;看看孩子的脸色和嘴唇,用捂热的听筒听一下,他就能准确地判断病因,并很快配出对症的药剂。

“他似乎最懂孩子的心,是真心喜欢孩子们!”郭迪的学生、我国著名儿保专家、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金星明教授告诉记者。在学生与后辈眼里,郭迪言语很少,一生恬淡如菊,唯独见了孩子,“他的脸上会有发自内心的笑容。”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毅然放弃私人诊所,参与筹建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医学系。1955年,上海第二医学院的儿科系正式成立,成为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大儿科系之一,由高镜朗任系主任,郭迪任副主任。1958年,儿科系迁至新华医院,郭迪出任儿科主任。此后50年,他在新华医院救治过的孩子数不胜数。

超前,一切为了孩子

1978年,郭迪在新华医院成立了国内综合医院的首个儿童保健科,并提出颇为“超前”的理念,他说,中国的儿童保健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关注“生长”,一条腿要关注“发育”。郭迪称此为“儿科学的基础”,这也成了此后“发育行为儿科学”的雏形。

据此,郭迪在新华医院率先开展了“标准化智力测试”研究,开设出“儿童行为门诊”、“儿童学习困难门诊”、“儿童多动症门诊”……郭迪当时发现,儿童发育到某个阶段,应有相应的行为与能力,而现实中,儿童的发育年龄与生长年龄有时是不相符的——这一理念此后成为脑瘫儿童康复与特殊教育的重要理论与实践依据,比如针对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训练师必须严格评估他们的“发育年龄”,而不是“生长年龄”,以此制定训练计划,简言之,9岁的孩子可能发育年龄仅5岁,那么训练计划可以设定在5.5岁这个目标上。

不过,当时经济条件有限,人们对儿童保健的理解就是量身高、测体重。郭迪的理念并不广受重视。“但他并不在乎是否能获得别人的褒奖,而是用实际行动、扎实研究来推动这个事业的发展。”事实上,在儿童锌营养研究中,他们发现,营养不良的儿童中有70%血锌过低,用锌剂进行治疗有助于这部分儿童的体重增加和身高增长。

上世纪80年代,郭迪又预见到铅污染对儿童的危害。他指导弟子通过研究拿出了科学依据,推动我国无铅汽油的推广……

金星明很清楚,老师的这些研究都围绕一个主题“儿科行为发育学”。而近年来,这个学科蕴含的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令老人欣慰的是,去年,在弟子的努力下,中华儿科学会设立了第13个亚学科——发育行为学组,由金星明出任组长。据悉,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设有这个学科,我国相关研究处于世界前列。成立之后,年逾6旬的金星明动情地告诉记者,“这个理念老师在70年代就提出了,至少超前了40年。”

一生,念着孩子的健康

新华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张劲松,从1995年起与郭迪在新华医院共事。彼时,张劲松从事“儿童个性与气质研究”。当时,年逾八旬的郭老就找到张劲松问,“有句土话叫,小孩3岁看到老,如果是这样,研究儿童气质还有什么意义?”当得知“气质”对儿童心理塑造造成影响,郭老安心了。

“与有的人为了研究而研究不同,他的所有科研都是基于一点:是否能让孩子受益。”在张劲松的印象中,郭迪的学习动力是惊人的,80多岁高龄,依然每周去儿童医学中心会诊疑难病例;90多岁,为了有些孩子的疑难病症,他还会拿着放大镜翻找国外文献,他的诸多观念至今让学生受用。

“先生个子不高,但我一直认为先生很伟岸。”江帆对记者说。

端午前一周,102岁的郭老感觉心脏不适住进了新华医院。在端午前一天,江帆、金星明、张劲松等人轻轻地敲开了郭老的病房。“老师言语有些困难,但两眼放光地看着我们,拉着我们的手,很高兴。”

昨天,老人走了。学生们感慨,他一辈子念着儿童的健康,最后,他是怀着“童心”走的。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