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把“大病不出海岛”逐步做实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7日 浏览次数:9920

本报记者 唐闻佳

3年前的一个夏日,崇明县建设乡,大雨滂沱。沈百秋和100多个乡亲坐在乡卫生院里,听“从上海城里来的”医学专家做健康讲座。

就在那一次,不少乡亲才弄明白“癌不是传染病”。彼时,沈百秋患肠癌已经7年多,医生的话让他在亲友邻居面前重新“伸直了脊梁”。他还注意到,“上海教授说一段,就让当地医生用崇明话翻译一段,因为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听不懂普通话——真是细心!”

沈百秋3年前遇见的那个医生叫丁罡,如今是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副院长、肿瘤科主任。

3年来,新华医院的医生们在海岛上探索着一个课题:如何把“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化”做实。下乡开讲座也是一个项目。

为病人着想

拿着医院2012年第一季度手术统计表,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执行院长周斌有点兴奋:一季度,特大手术比去年同期增加26%,达到181例。“崇明的就医群体相对固定,患者就在70万岛民当中。我们这儿的特大手术增加,意味着离岛就诊病人减少——岛民是否认可如今岛上的医疗资源,这是一个有力的指标。”

崇明偏远,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上海在推进医改中,决定在崇明建立一家三甲医院。不过,“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化”的实际进程要复杂得多:并不是补上了一块优质医疗资源,人们就一定会就近投奔。在病人自主就医的前提下,在崇明与上海城区的交通变得便捷之后,上了岛的新华医院能不能分流病人、逐步做到“大病不出海岛”,是个问号。

周斌是新华医院副院长,3年前兼任崇明分院执行院长。他和同事们上岛后,一度遭遇“水土不服”:当地患者跑来看病,“报销”是先决条件,如需自费,许多人就犹豫,最终“小病扛、大病拖”,不来了;如是实在拖不起的大病,则选择“去上海看吧!”

“在上海城区的新华医院本部,患者找过来,就一个目标:把病看好。所以我们做医生其实简单,尝试一切高精尖手段去治愈病人,医患双方往往都不惜钱财。”海岛居民的“就医习惯”把这些“从上海城里来的”医生冲撞了一下。

思考过后,有的医生决定“自降挂号费”,不再按职称收取专家门诊费,而按“普通专家门诊”收费,后来这成为崇明分院收费制度的一个特色。

科室开始联合。“医学学科不断细分,医院科室也越分越细,这一方面是合理甚至必要的,但对于病人的治疗,又有不合理的一面:一种疾病的治疗往往牵涉多个科室,病人转来转去,重复检查不说,还可能无法得到对症治疗。”3年前,丁罡将肿瘤内外科整合,成立了肿瘤多学科治疗中心。他先走了一步,如今这样的多学科联合治疗中心已在上海各大医院出现。丁罡说,“我们当时的目的很简单,把基础相对薄弱的科室合起来提升实力,同时减少病人的麻烦,也为他们省钱。”

培育新资源

因为医院一系列的自我调整,更因为上海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不断改进,海岛人“小病扛、大病拖”的习惯渐渐改变。去年,新华医院崇明分院门急诊量超过85万人次,比前年增长了5万多人次。

不过,“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化”有着更多的内涵。

新华医院派到崇明分院担任内分泌科执行主任的秦利,上岛不久就下乡,启动了“崇明地区代谢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最终采集样本超过万人,而结果令她吃惊:当地糖尿病患者众多,而血糖控制情况严重堪忧,在检出的1000多例糖尿病人中,仅13人血糖控制水平达标;检出的血脂异常者,“几乎从未用药”……

医生们每月都下乡义诊,名曰“健康直通车”。至今,崇明18个乡镇,他们已走了一半,两本“民情日记”记录下焦虑:“崇明岛东西距离超过100公里,南北相距20公里,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对许多岛民而言,还是太远了!要改善岛民健康,必须将优质医疗资源注入岛上的各级医疗机构……”

这样的想法,跟崇明县政府的追求一致。双方开始商讨建立“新华-崇明医联体”。

丁良福是崇明第二人民医院一名年轻的外科医生。以前他常去上海的三甲医院进修,好几次遇到崇明口音的患者来做腹腔镜微创手术,他总想,“如果我掌握了这项技术,他们就不用出岛求医,不仅能省掉许多麻烦和看病以外的费用,甚至能节省手术费(三甲医院与二级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不同)。”新华医院普外科教授费哲为3年前上岛后,不仅在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坐诊,每周还去二院教学查房、示范手术、会诊疑难病例。他也将腹腔镜微创手术引入了二院。第一年,丁良福站在费教授身边整整看了100台手术;第二年,费哲为站到了小丁身后,给他当“助手”——“为了让我安心手术,他总是站满全程!”如今,腹腔镜微创手术已列入二院的治疗项目,丁良福成了主刀,已成功做了60多例。

新华-崇明医联体

2011年4月,新华-崇明医联体正式建立,促进着崇明全部公立医院(3家二级综合医院、3家二级专科医院、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源共享。

现在,海岛居民在社区医院申请CT检查,可以免挂号费到二级医院去做;社区医院可以预约上级医院的专家门诊(各级医院医保报销比例不同,以此推动逐级转诊);从新华医院崇明分院转到崇明第三人民医院(定位为康复治疗)的病人,一旦病情有变,可以得到新华医院医生的免费会诊……新华-崇明医联体得出一条实践经验:逐级转诊、分级治疗的前提,是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为此政府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目前崇明正建起一张医联体结算网,确保医院间的费用结算明晰。

新华医院崇明分院的医生们感慨,崇明岛上的有序转诊,让他们能定定心心看病、仔仔细细问病史,不用担心“排队病人看不完”。医联体由崇明县县长赵奇,新华医院院长、新华医院崇明分院院长徐卫国分别出任正副理事长。双方还联手为上岛的医生办实事。3年前,徐卫国在新华医院召开全院动员大会,最终28名医生“上岛常驻”,平均年龄47岁,多为副高及以上职称——这对任何一家人满为患的三甲医院而言,都是“人员大出血”。但院方说,只有抽调重兵,才能把“优质医疗资源均质化”做实。而为留住这批人才,崇明县政府推出了优惠购房补贴政策。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