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世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大会在沪举行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1日 浏览次数:7685

通讯员 费萍    张琦

由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和我院承办的“第三届世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大会”于10月14至16日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世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大会组委会授权,是首次在中国召开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最高水平国际性会议。我院院长徐卫国教授作大会致辞,他代表新华医院,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介绍了新华眼科近年来在医教研方面取得的成绩,门诊量近16万人次,手术量4000余例,近两年完成SCI论文10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在研基金项目10余项,总经费达500余万元。多次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及大型国际国内会议。医院将全力支持眼科的建设,全力推进眼科的发展。

本次大会主席由国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领域权威,美国Michael Trese教授、英国的Clare Gilbert教授和印度的Rajvardhan Azad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前主任委员、现任眼底病学组组长黎晓新教授担任大会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小儿眼病诊治中心主任、我院眼科主任赵培泉教授担任此次大会执行秘书。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赵堪兴教授出席了会议,祝贺大会的胜利召开。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0P)是一种因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而导致婴幼儿视力严重丧失的疾病,多见于低体重吸氧治疗的早产儿,是发达国家儿童致盲首位疾病。近10余年来,随着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新生儿重症医学水平的提高,ROP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儿童盲的主要原因。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工作从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起步,2004年,卫生部制定了中国《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全国各地纷纷开展ROP的筛查工作,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基本上形成了由一家眼科中心负责,多家NICU联合的筛查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会透露,由于筛查指南的建立和推广,我国ROP的发病率在降低,治疗成功率在提高,ROP失明率显著降低。下一步要加快建立覆盖面更广的中国筛查网络,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建立远程医疗、ROP图像解读和会诊,以及转院治疗等学术与临床沟通渠道。

本次会议亮点纷呈:首先在ROP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各国根据不同地域的差别,制定了相应的筛查标准,互相交流经验,促进ROP筛查指南的修订,筛查标准更符合国情;其次在诊断新技术方面,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以及视网膜血管数字分析软件的出现促成了远程医疗会诊和ROP的定量分析;在治疗方面,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技术以及辅助25G吊顶灯照明系统的四切口玻璃体手术极大地减少了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Avastin)对于急进性后部ROP病变AP-ROP的治疗效果也在逐渐提升和改善。

据悉,第一、二届世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大会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在立陶宛和印度举行。第三届ROP大会我国召开,是对近年来中国迅速发展的ROP防治工作的肯定,会议促进了国内外ROP防治临床研究成果和基础研究进展的交流,同时为眼科、新生儿科医生和护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分享有关ROP知识和经验的平台,有力推动了国内外ROP防治的学术交流,同时,也将加速中国ROP筛查网络的建立,极大地促进儿童防盲事业的发展。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