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柏萍
8月19日,心内科李毅刚教授领衔的团队用时3个小时,顺利完成了我院首批3例左心耳封堵术。左心耳封堵术是目前全球预防房颤病人脑卒中的治疗新方法,它比华法林抗凝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从而使得高危患者左心耳封堵的净临床获益更大。对于高卒中风险,长期抗凝存在禁忌的房颤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也是治疗的新手段之一。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即心房不协调的乱颤,它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5%至1.5%。许多心脏病都可以引起房颤,比如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炎以及心衰等。中国是房颤第一患病大国,目前约有800万人罹患房颤。房颤的危害不能忽视,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脑卒中)、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脑卒中是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非瓣膜病性房颤病人脑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6倍,瓣膜病房颤脑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17.6倍;而且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后果更为严重,致残率达25%左右,死亡率可达25%。
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至关重要。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或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发生。
但无论是传统抗凝药还是新型抗凝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长期应用华法林需检测国家标准比值(INR),特别是用药初期,需要反复抽血化验,许多病人不能长期坚持。华法林的作用很容易受到其他药物或饮食的影响,剂量的调整不好掌握。反之,如果不抗凝或者达标率低的话,那么生存率也显著下降。所以,抗凝治疗首先抗凝强度的控制非常重要。
在国际上,抗凝50%都是达标的。而在临床中,有一半的病人很难稳定地维持在达标范围内。长期随访发现,不管任何年龄段,只要达到5年,停药率非常高。大约60%的患者不能继续坚持服用华法林。另21%~28%的患者会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因此,房颤患者高脑卒中隐患仍然存在。
左心耳部被认为是房颤患者导致栓塞事件的血栓形成主要部位,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房血栓9成以上存在于左心耳,左心耳中血栓形成使脑卒中发生率增加3倍。即使恢复窦律后,左心耳收缩顿抑,仍有可能再形成血栓。对左房耳部解剖及生理更好的认识开启了左心耳外科闭塞术及经皮左心耳封堵技术的发展,干预左心耳预防卒中也被首次写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