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施敏 王耀晟
学科群是指根据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将若干个关系密切、互动性强的学科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学科集合。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表现出高度集成的趋势,学科群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可有效优化医院的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提升医院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医院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凸显重要。
为贯彻“强内涵、重实效、创特色、促发展”新十二字方针,引导各学科间的紧密合作,自2014年12月18日到2015年1月27日,医院连续举行急重症医学、消化肿瘤、围产儿科、心血管病、内分泌生殖泌尿、颅底颌面头颈外科、免疫相关方向的七场“医院学科群建设主题沙龙”,希望通过讨论,打通学科间的壁垒,磨合出可能的学科联合发展的新方向,规划构建一批具备高水平竞争力的,在上海市、乃至更高层面具有领先水平,可能实现重大跨越式发展的学科集群。同时将凝练出的学科群建设项目,纳入医院“十三五”学科规划蓝图。
七场密集而紧凑的主题沙龙取到了预期效果,大家畅所欲言、形成共识,初步凝练出近二十个学科群发展方向。通过讨论,学科带头人在医院新一轮学科发展战略中找到了方向、找准了位置,打破以往“自我探索式创新”、“单打独斗式创新”的局限性,逐渐明晰了基于新华视野的学科群发展思路和脉络。
一、“攥拳头”、“谈恋爱”、“讲故事”
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新华医院不少学科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医疗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在全市范围有了一定影响力,但真正能够形成鲜明特色、高水平高影响力的一流学科仍然有限,在本学术领域内担任重要学术职务的学科带头人屈指可数。如何让学科建设在现有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站在学科“高原”上打造学科“高峰”,形成跨越式发展,这是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医院“十三五”学科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举,学科群建设体现出更为深层次的协同创新模式。孙锟院长在第一场“急重症医学学科方向”主题沙龙的开场白中定下基调,“我们讨论目的是为医院‘十三五’学科规划做征集。规划需要体现‘攥紧拳头、整合优势’的基本思想,摒弃各学科单打独斗的思维,希望大家站在共谋发展的角度构思规划。如果产生较为成熟的设想,还可以进行下一轮更为细化的讨论,并最终写入‘十三五’规划中。”
为了尽快对凝练的学科群方向形成可行性方案,在每次讨论结束后,都会由讨论中产生的临时召集人组织进一步充分讨论,形成该学科群初步建设方案,明确各组成学科的工作内容,把属于新华学科发展的“故事”讲好。
二、卓有成效的学科方向凝练
七场“学科群建设主题沙龙”,有冲突、有交锋、更多的是体现融合。2014年12月18日,急重症学科方向的讨论一开场就气氛热烈。急诊医学科主任潘曙明在分析新华急诊现状后,提议对症状相似急病、急症进行规范筛查分流,建议设立“卒中中心”,整合入重症监护力量。最终,第一次讨论凝练出了“脑卒中”、“创伤救治”、“疼痛治疗”三个学科群发展方向。
2014年12月23日的“消化肿瘤学科方向”,云集了消化内科、肛肠外科、普外科、肿瘤科等十多个相关学科。普外科刘颖斌主任抛砖引玉,“在各类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治方面,我院普外科在胆胰肿瘤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特色,在上海有一定影响力。可以在这方面进一步凝聚相关临床医技科室的医疗科研优势力量,形成‘胆胰肿瘤学科群’方向”。
肛肠外科主任崔龙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新华在消化道肿瘤手术量和长海、中山等医院的差距,但是可以通过完善每个病例的资料,将每个病例作为研究的对象,从而形成新华的特色与长处。要花时间将每个病例都规范地纳入临床研究平台,整合资源,使得临床医生的精力分配得到优化。建议配置“肠道肿瘤治疗中心”平台。
消化内镜诊治部徐雷鸣主任亮出精心准备调研报告,介绍内镜治疗在消化肿瘤学科群中的可能运用。建立胆胰肿瘤学科群,可以形成诊断-内镜诊疗-手术-放化疗一体化的即时机制,做到实时依据病情诊断分型进行对应的优化方案治疗。消化肿瘤学科方向凝练出“肠道肿瘤综合诊治”、“胆胰胃肿瘤诊治”。
新华儿科是传统优势学科,依托综合性医院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让新华儿科绽放出新的生机?成为2014年12月26日“围产、儿科方向”的沙龙中热议的话题,最终凝练出“胎儿外科”、“产前中心”、“儿童创伤救治中心”、“儿童骨科”、“儿童发育行为”、“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方向。
2015年1月6日的“心血管病方向”沙龙所凝练出的共识可谓一气呵成。“心脏节律疾病诊治”、“结构性心脏病诊治”、“血管疾病诊治”、“冠脉疾病诊治”,凸显出心血管内外科融合发展的思路。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两个学科通过这次讨论,探讨了彼此合作的可行性,相信他们的强强联手、镶嵌发展,会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1月26日“颅底颌面头颈外科方向”是在是前几场讨论启发出的新方向,主要针对颌面器官、颅底、头颈等相关疾病,希望能形成新的学科发展方向。经过热烈的讨论,最终凝练出“眼内与眼周肿瘤”、“颅神经功能性疾病”、“颅底肿瘤方向”。
“免疫相关方向”是本次讨论的最后一个主题。皮肤科主任姚志荣指出,免疫方向是比较热门的是小儿免疫、变态反应。要从新华传统强项儿科入手,儿童免疫风湿可以大力发展”。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李华斌建议建立变态反应中心,在国内目前尚不太重视变态反应疾病,医院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讨论最后形成了“风湿免疫临床治疗”、“风湿免疫疾病基础研究”两个学科群方向。
医学影像科、核医学、超声诊断科、病理科、检验科等医技、辅助科室同时参加了多场沙龙的大讨论。他们积极建言献策,表示愿意大力支持相关的学科群建设。可以这样说,临床学科的发展如果离开了这些医技、辅助科室的支持,将寸步难行。中医科也积极参与了多场讨论,从中西医结合的特殊角度出谋划策。学科群有上述的加入,将如虎添翼、蓬勃发展。
三、学科群建设思路:整合龙头学科、扶持病种特色、强化协作攻关
医院学科群建设应在原有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和优势,使现有的学科经过更新、改造、延伸、拓展、调整、补充,并根据医疗需求对现有专科进行优化重组,合理构建、配置和提升专科层次,鼓励和促进专科间的相互支撑和融合,形成基础宽厚、主干突出、相互支持、彼此加强的学科群体。纵览七场卓有成效的“学科群建设主题沙龙”,以下医院学科群建设的三个思路值得归纳与总结。
思路一:整合龙头学科。重点学科在医院发展中起着倍增器的作用。以重点学科为龙头,发挥重点学科的辐射作用,通过学科间的融合、渗透与整合,方能形成优势学科群。整合成群的精髓,正是在于突出并拓宽优势学科的力量,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把潜在的竞争实力转化为看得见的优势,避免学科间的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资源共享、有序建设”的目标。
思路二:扶持病种特色。根据疾病谱的变化、人口构成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集中对应的各个专科有机、动态地组合形成“链条”,围绕某种疾病的诊治,提供科学、完整的系列服务,最终形成临床特色和优势,是学科群发展的途径之一。
思路三:强化协作攻关。基于相关学科间医疗、科研业务的取长补短,针对重大疾病、重大研究问题形成了若干个协作攻关群体。在各学科间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方式进行协作,在原有的基础构架上联动运转,它的突出优势是短平快、摩擦成本低,其基本特点是以协作为纽带的学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