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何双霞 黄冰源 王欣
近日,由临床医学院主办的名师讲堂迎来第二位名师——上海市卫计委党委书记黄红教授。来自新华临床医学院的本科及长学制学生、研究生、规培医生共388人齐聚于此,共同聆听黄教授的“圆梦”的故事。
黄教授出生在崇明县农村,从小家庭贫寒。患有白内障失明及高血压的祖父在一次外伤后不幸离世,给了当年年幼的黄红巨大的刺激。这就是黄教授医学梦想的起源。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与拼搏,黄教授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本科生开始,一步步实现了她从平凡的农家女到医生的梦想。
作为一名儿保科医生,黄教授时常以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中对白求恩医生的高度评价来激励自己:“对病人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在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她认为,通天理——掌握自然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近人情——了解并知晓人的思想、意识、情感、意愿;达国法——符合诊治原则、规范,以及技术路线、方法技巧,包括有关法令、政策。这三点是作为医生的基本要求。
在讲座中,黄教授阐述了在医疗生涯中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她还提及了所有医疗从业人员都需要面对的最为现实的问题:医患关系。她认为医生工作繁重,沟通不足或缺乏技巧,医疗技术不够,互相缺乏信任,患者对医疗期望过高及维权意识增强等等都是医患矛盾突出的原因。黄教授指出,医疗是一项有风险的行为,有效的医患沟通不单单指对病人、也应该是与家庭,同事,社会乃至法院的沟通。在越来越注重医患沟通的大环境下,医学模式已经从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变成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更加注重“人”本身,更加注重社会,心理因素在健康问题中的影响比重。这一转变对医患关系的改善也有着极大的意义。
黄教授认为临床专业诊疗能力是医生最重要的能力。提高医生临床专业诊疗能力,除了对个人职业生涯的提高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医患关系有着正面积极的意义。她告诉我们,临床专业诊疗能力主要包括:具有疾病预防理念,严谨的临床思维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学科普传播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关于这五个主要能力,黄教授都一一举了例子说明。比如,在“具有疾病预防理念”方面,她给大家讲了祖国医学名家华佗“治未病”的故事,生动形象,深入人心,让人印象深刻,容易理解。“医学科普传播能力”这一点,她认为,网络的发达与普及让医疗从业者有了更多与百姓接触的机会,“信息不对等”会加剧医患矛盾的恶化,故医疗从业者的医学科普传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她还拿王振义教授来向大家解释何为“终身学习的理念”。王振义教授虽然已经90多岁高龄了还始终紧跟医学发展的前沿,阅读并学习最新文献和病例报告,他的学习精神值得所有医务工作者学习。
讲座最后,黄教授总结说病人照顾、医学知识、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提高、人际关系及沟通技巧、专业素养和基于系统化的实践是医生的六大核心能力,也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所必需具备的素养。
提问环节,在座的听众纷纷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踊跃发言,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最新动向和政策可能的发展趋势,等等。这些提问,都得到黄教授认真解答。
黄红教授的讲座虽然只有短短一两个小时,但是留给学生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她不仅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梦想,更从现实地角度教会了大家如何去实现各自的梦想。梦想成就未来,相信所有的医学生们都能在医学道路上尽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