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房颤患者不用怕 远离心脑损害有办法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4日 浏览次数:14544
 
李毅刚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心脏病介入治 疗和心律失常发病机理及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国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技术的最早掌握和推广人之一。独立完成万余例心脏介入手术,包括消融术(治疗快速 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各种复杂、高危冠状动脉病变),起搏器、除颤器的安置(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和有猝死危险的患者),房间隔和室间隔封堵 术。
特需门诊:周二上午;专家门诊:周四下午;先心病相关心律失常联合门诊:周四上午胡雪玮

世界心脏病学之父布朗·沃德 (Eugene  Braunwald)在上个世纪就预言过:房颤和心衰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两种流行病。这两种十分常见、又难以攻克的心脏疾病困扰着 人们的生活。这个结论正在被验证。以房颤为例,作为医学尚未完全攻克的堡垒之一,房颤目前还不能说可以完全治愈。但是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导管消融 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如果治疗早的话,明显可以减少疾病的再发、减缓疾病的发展。我们作为研究和治疗心律失常的医生,特别希望社会公众了解和重视房颤。
作为全国最早关注房颤这一领域的专家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主任李毅刚教授认为,房颤患者应该调整心态,积极规范地预防和治疗,但也不用过于焦虑。

评估风险与获益,年龄大不是问题

李毅刚教授指出,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发生在心房的紊乱不规律的心律失常。正常人的心房跳动是60-100次/分,房颤发作时候可以达到350-600次/分,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房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60岁之前发病率在1%以下,65岁到了5.9%左右,70-80岁是8%左右,80岁以上达到10%以上。随着居 民预期寿命的不断增长,房颤病人整个群体也将越来越庞大。但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差、毒副作用多,本身还有导致心律失常的风险。因此十几年来非药物治 疗成为研究和发展的重点,特别是导管消融术。自李毅刚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并推广三维标测引导下的“三管齐下”的房颤消融技术以来,国内已得到广泛地开展。 “我们治疗过的最小的房颤患者11岁,最大的86岁。”李毅刚教授告诉笔者,现阶段,房颤的消融术越来越被广大医生和患者接受。对房颤的治疗导管射频消融 仍是主流,新华医院心内科每年手术量大约在1000台左右,其中一半是房颤的射频导管消融。
“术前我们会充分评估患者的风险与获益。如果获益 大于风险,才会选择消融。”李毅刚教授指出,房颤治疗指南上推荐,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时间不长的持续性房颤采用射频消融技术治疗。经过个体化的评 估和病情的控制,他们也会给一些持续时间长、心房扩大的、心衰患者持续性房颤患者做射频消融治疗,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即使有些患者不能 做消融,我们也会分析为什么不能做。如果原因是暂时性的、或可纠正的,比如心房内血栓、心脏缺血、心衰等,我们可以先应用抗凝药物、抗缺血治疗、控制心衰 后再做导管消融术。”李毅刚教授认为,射频消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心功能恢复,降低房颤复发等都有好处,因此他还是会尽量为患者创造条件进行导管消融治 疗。

 射线只需1分钟,创新绿色精准消融

“12年前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很多都成了我的朋友。”作为最早把射频消融技术从国外带进来的医生,李毅刚教授每每看到患者康复,从一个个一发病就大汗淋漓、浑身无力,甚至丧失工作能力的人,变成一个能正常生活、能正常运动的人,是让他最“心花怒放”的事。
为了病人的康复,李毅刚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经常暴露在x射线下,他们穿着沉重的铅衣,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2-3个小时,长者5-6个小时。放射线曝光时间既往短则半小时,长则1.5个小时。在射线的引导下,把导管穿进病人的身体,完成检查和消融治疗。
“今天,随着技术的进步,三维标测技术的应用,新材料的革新,软件的不断更新,我们的手术时间在缩短,放射线时间也在缩短。应用压力监测导管,配合先进 的软件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压力和总释放的能量。这种情况下,房颤消融时间缩短到了2-3小时,医生和患者X射线曝光的时间也随之缩短到了20-30分 钟。”2016年国际著名杂志《新英格兰杂志》最新报道房颤消融X射线曝光平均时间还长达16-20分钟。“我们最新房颤消融结果:X射线曝光时间只是以 前的十分之一,也就是平均1分钟。”这得益于李毅刚教授和他的团队自行研究建立的房颤导管消融的最新方法——绿色精准消融术(X-GP)。“相信我们进一 步优化以后,多数房颤消融可以做到零射线。”新华医院已经成功用这一方法做了将近百例的消融患者。
“减少暴露在X射线下的时间,能更好地保障 患者和医生双方的安全。”谈起这次创新,李毅刚教授十分高兴。在房颤消融方面西方国家还没有类似的报道,完全是自己研究成功的。现在无论仪器设备还是理念 都和国外最先进水平保持一致,加上我们的医生动手能力、思维方式的改进,一些方面超越国外也很正常。”

全程管理很重要,不能掉以轻心

除了术式的改进,李毅刚教授和他的团队还在房颤的全程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房颤是一个长期管理的过程,我们正在建立全面的患者数据库,给他们正规化、专业化的管理。”这个数据库包括术前、术中、术后随访的管理。
“全程管理对于预防、治疗与康复方面的好处是很明显的,”李毅刚教授指出,有些患者对房颤有很多误区,如果没有人及时干预和管理,很有可能会发生不可控 的悲剧。“有的病人把房颤认为是冠心病,但是其实完全是两码事。还有的病人认为,消融是万能的,消融完了就没事了。其实,房颤是整个心房的问题。早搏、各 种心脏疾病、神经体液的因素都是诱发房颤、或是房颤持续的重要原因。”
李毅刚教授经常发现,有的病人由于不善于管理自己的疾病,不改变不良习 惯,如吸烟、酗酒,控制不好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引发房颤的高危因素,加上自己本身原有的疾病,往往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疾病与疾病的关系就像‘坏人 的友谊’一样,喜欢扎堆。一旦两个疾病叠加了,破坏力量就会增强,并不是1+1等于2那么简单。”
例如,一个血管80%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本来问题可能不大,心跳60次/分的情况下,他可能会有一些缺血症状,可能不严重。但是如果再加一个快速房颤,心跳一下子飙升到了200次/分钟,就有可能症状很重,甚至威胁生命。
李毅刚教授认为,三级医院有责任帮助患者科学规范地管理自己的疾病,同时也希望随着医学的进步,在房颤的治疗方面能有更多、更方便的治疗技术和方法,帮助老百姓能够更好地控制房颤,减少房颤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8月30日晚上,李毅刚教授将亲临“海上名医在线课堂”,为大家讲述主题为“认识房颤,远离心脑损害的威胁”讲座,欢迎大家关注“海上名医”微信号点击收听,并参与医患互动问答活动。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