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6日凌晨,正值农历正月初一,新华医院绿色通道接收了一名120转入的患者,孕9月,全身皮肤和巩膜都呈现出金黄色,同时伴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频繁的恶心呕吐,全身状况极度虚弱。急诊医学科的医生迅速判断出这是一名重症肝病的孕妇,紧急联系产科。当日产科值班医生周洁如和沈璐查看了这名孕妇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后,考虑诊断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这是一种死亡率高达85%的产科急重症,至今仍没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没有特效药物,而且涉及多个学科,治疗十分棘手。
周洁如及沈璐医生立即启动危重孕产妇抢救预案。杨浦区妇幼保健所的孙静和妇产科金敏菲主任从家中赶到医院参加抢救。行政总值班黄丽素快速召集了消化内科、血液内科、肾脏内科、手术麻醉科、儿科、外科重症监护室、超声影像等多个相关科室专家协助治疗。患者病情危重,存在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而且子宫内的胎儿也出现了缺氧表现。在与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医院输血科紧急调配了大量血制品和凝血因子,快速纠正患者凝血功能后,急诊行剖宫产术,尽全力保障母儿的生命。
患者入院不到1小时就被送入了手术室,手术由金敏菲主任挂帅主刀,胎儿顺利娩出。和术前预料的一样,新生儿有重度窒息,经过有效的复苏,宝宝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剖宫产手术过程十分顺利,出血量也仅仅400毫升,术后患者进入外科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
虽然正值农历新年,但医护抢救团队人员配备充足,不少医生护士都放弃了休假,坚守在患者身边。医务部主任江来有着丰富的重症医学临床经验,他时刻关注产妇的病情变化。产科安全办公室连日组织各相关科室进行全院大会诊,沟通制定下步诊疗计划并及时上报院领导。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何斌主任、妇产科主任汪希鹏带领着各自团队的骨干力量24小时监测着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用药剂量,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正月初七,也是年后正式上班的第一天,院长孙锟、院党委书记唐国瑶带领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们来到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现场调研,查看患者的情况,并且向一整个春节假期都扑在抢救工作上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成员送上了温馨的祝福和慰问。
虽然手术非常成功,但患者手术后依然充满各种凶险,术后康复过程可以用“惊心动魄”、“险象环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来形容。患者术后先后出现了严重出血、感染、多脏器功能不全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得到了来自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镜诊治部、血液净化部、临床输血科、药剂科、营养科、超声影像科、血液等多个兄弟科室的协同合作。
在产妇的病情一次次发生突变,一次次险渡难关的时候,从儿科传来了令人振奋而欣喜的消息,当时命悬一线的宝宝经过儿科医师的精心治疗,即将康复出院了。当妇产科王磊和金敏菲两位主任将这个消息告诉患者,并且给她看了宝宝照片之后,触及了身为母亲心中最柔软的那块地方,她虽然眼里含泪,但脸上浮现的却是欣慰的笑容。
经过了60多天多学科治疗,这名患者终于盼到了出院和宝宝团聚的日子。
上海市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管理体制建立10年来,成效显著。在危重孕产妇的救治上,集全市各学科专家之力,调动全市的医疗资源,就为保障母儿的安全。2017年的孕产妇死亡率已经降到3.01/10万,是中国国内最低,达到了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2018年是新华医院成立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10周年。10年间收治过大量对口地区及联盟医院的高危孕产妇,其中不乏极危重症患者,有一支反应迅速,具有丰富、专业抢救经验的团队。整个抢救团队发挥新华医院全科门类齐全的整体优势,在抢救危重孕产妇同时,兼顾新生儿的预后。不忘初心,牢记身为妇幼保健工作者的艰巨使命,始终努力保障母儿平安。
学科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妇产科创建于1958年,由老一辈学科带头人,田雪萍、刘棣临、周郅隆等教授缔造。新华医学妇产科在国内率先提出围产医学的理念,是围产医学奠基人单位,并引导在全国首先建立示范性围产医学学科,多次举办全国性围产医学学习班,重点针对产科并发症、合并症引起的危重孕产妇救治,以及早期宫内胎儿疾病,进行学术交流和培训。依托于综合性医院优势,一直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妇产科拥有床位127张,其中产科拥有核定床位数68张,开放床位87张,产科与SICU共管床位6张,并设有独立的产房和产房手术室。医护人员94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8人(正高5人,副高13人),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具有博士学位7人,研究生学历占医生总人数的89%,其中1人为中华围产医学会重症医学组全国委员。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
近几年产科出院人数4400余人,分娩量3700余人,高危孕产妇占56%。新华医院是上海市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本中心分管上海市杨浦区、宝山区、部分静安区(原闸北区区块)、普陀区和崇明区的会诊抢救工作,每年对分管辖区外出会诊抢救达50次以上,接受本市和外省市转诊数60次,院内危重抢救55人,2017年产科在会诊数、转诊数和抢救数上均有增加。近三年来,本中心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亚学科专业和优势病种,特别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妊娠合并内外科合并症,如妊娠合并心衰、妊娠合并免疫性疾病及妊娠合并血液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具有丰富经验,抢救流程顺畅、抢救成功率极高。
2006年新华医院妇产科与上海市儿科疾病研究所共同成立产前诊断中心。本中心自成立来,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前诊断流程和管理制度,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对相关疾病的诊治经验丰富,是目前上海市开展产前检查项目最完善,且具备单基因检查的医疗机构。常规开展唐氏筛查、超声大畸形筛查、羊膜腔穿刺、无创DNA检测等。每周开设产前诊断门诊十余个,包括主任产前咨询门诊4个、唐氏筛查专科门诊、无创DNA专科门诊、胎儿畸形MDT门诊等。细胞遗传学诊断是新华医院产前诊断中心的传统强项,而分子遗传诊断技术是中心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优势项目。现已常规开展了针对150余种单基因遗传病的产前诊断,如脊肌萎缩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苯丙酮尿症、甲基丙二酸血症、糖原累积症、大疱性表皮松懈症等,年完成单基因遗传病产前诊断近千例,检测规模与检测数量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依托新华医院庞大的综合性医院平台,在胎儿异常等疾病的产前诊断和生后治疗上尤为出色。妇产科联合遗传咨询专科、儿内科、儿外科、放射影像科等,开展了MDT门诊(多学科综合门诊),每年接受上海及华东地区近500余例的会诊,多数胎儿异常但可以治疗的孕妇会在新华医院分娩,分娩后新生儿在我院接受治疗。妇产科在胎儿异常诊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收治孕妇,拟定分娩计划,联系儿科等。
现在新华医院已经与上海市以及“长三角”数十家医院合作,形成产前诊断联盟医院。作为“两个中心、一个联盟”的核心科室,妇产科承担了巨大的工作量,并起了联接、协调的作用。产前诊断绿色通道为其他联盟医院提供了畅通的转诊途径,既方便了患者,满足患者对“一站式”产前诊断的需要,又为其他分娩医院填补了产前诊断力量不足的缺陷,在同行中反响强烈。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数量的增多,环境污染的加剧,危重孕产妇数量、产前咨询及诊断需求,出生缺陷发生率均明显上升,妇产科的工作量也同步增加,近几年是科室发展的重要契机,也对科室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科主任及学科带头人,汪希鹏教授的带领下,整个妇产科呈现出全新的风貌,充满着蓬勃的活力和激昂的斗志,“撸起袖子,加油干”,希望始终可以走在国内妇产学科的前列。
学科带头人介绍
汪希鹏
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妇科肿瘤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疾控中心妇科肿瘤防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医疗保健促进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会员和秘书,上海市抗癌协会妇科肿瘤分会会员。现任《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编委、《国际妇产科学杂志》编委、《现代妇产科进展》编委、《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青年编委、《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特约编委。国际上两本妇科肿瘤专业杂志《Gynecologic Oncolog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ic Cancer》,自2004年起分别担任特约审稿。担任国际妇科肿瘤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ynecologic Cancer, ISGC)正式会员和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正式会员。目前,已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上海市科委、教委卫计委等项目10余项。现已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9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41篇、参与编写2本英文参考书部分章节的编写,Gershenson主编的《Gynecologic Cancer》(Springer出版)、Bruera主编的《Palliative care in Cancer》,此外还参与了曹泽毅教授主编的《中华妇产科学》、林其德教授主编的《生殖免疫学》部分章节的编写。2011年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新百人计划,2009年评为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2006年进入上海市科委启明星后培养计划,2003年进入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002年上海二医大优秀青年教师,2001年进入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擅长妇科恶性肿瘤,包括宫颈癌,内膜癌和卵巢癌微创手术,保留生育功能和化疗;良性妇科疾病微创治疗;子宫切口憩室和疤痕妊娠;习惯性流产治疗等疾病的诊疗。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