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医患友好度和医院的社会友好度,不仅要关注医疗视角,更要知道普通的市民或者患者视角,我们探索性地举办市民会,把市民请进医院里作‘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教授在12月28日举办的新华市民会活动上说。在这次活动上,我院创新性地邀请了曾经在新华医院出生的市民和曾经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在医院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医学人文课”,旨在打开医患沟通的新模式,用患者的视角的“小温暖”唤起医患沟通的正能量。
“上世纪80年代,我和外婆在四平路上一个公园里玩,不小心摔倒了,手划伤了,出血很厉害。外婆抓住我的手,捂住伤口,背着我从四平路一直往新华医院跑。到了医院是晚上,那时我才十岁,第一次进手术室,医生很和蔼,为了让我放松,一边缝针,一边和我讲故事,这个场景我现在印象都很深刻。”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副教授是数据开放研究领域学者,他是出生在新华医院的一个“70后”。他说,30多年过去了,但是在新华医院手术室里发生的这个情形,他至今记忆犹新,每每想起都觉得很温暖。
郑磊副教授是受邀参加新华医院2018年度新华市民会活动的市民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潘曙明介绍,为了更广泛地听取市民对医院发展的建议新华医院从年初就开始筹划新华市民会活动。“让我们非常感动的是,自9月份线上活动启动以来,我们不仅接收到了许多的建议。我们发现,许多患者铭记的常常一些是医疗服务中的不经意人文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承载着医学的温度。”潘曙明说。
据介绍,参加2018年新华市民会现场活动的普通市民来自各行各业,从50后到00后都有。2001年出生在新华医院的高三学生罗许凡说自己在新华医院看病的两次经历也成了他高三拼搏,努力考上医学院校的原因。 “我高二时查出可能有脊柱侧弯,很紧张地赶来就诊,知道我是高二学生,已经是中午休息了,接诊医生特意等着我;同时,拍片路上遇到的女医生怕我找不到路,还把我带到了摄片处。”罗许凡回忆,还有一次看呼吸内科,临近晚上下班,医生又等在那里。
“两次等候让我坚定要考医学院,具体专业没想好,能干临床就行!”罗许凡说。新华市民会线上线下活动期间,市民们用朴素的话语讲述了与医院间的故事。许多医护人员表示,这在当下的医患沟通中,成为一种温暖医护人员的力量。
新华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王磊今年被评为了新华医院的匠心医者。他说自己的工作很平凡,他参加了无数次危重孕产妇的抢救。当许多患者回忆起在王磊医生这里得到救治的细节时,王磊说:“抢救的病人太多了,我根本不记得许多了,但是患者们都讲得如此清晰,让我很感动,同时也让我觉得原来,我们做的一些小事,患者都‘领情’。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许多患者对我们医者发自内心的信任。”
在新华市民会上最受到市民欢迎的是,建院60年的新华医院为参加活动能够的市民寻找了当时出生的医学证明。“出生医学证明,在医疗视角上是一份病案,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承载了他生命开始的意义,上面有父亲和母亲以及他本人,是一个家庭的记忆。我们希望站在普通人的视角和市民们展开交流,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我们这样一家市民医院更好地提供医疗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成立于1958年,是新中国建立后,上海第一家自行设计、建造的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医院。“在过去60年中,据不完全统计,我们为近9000万人次的患者提供了服务。“孙锟介绍。他动情地说:”我们发现有的市民一家三代都在我们医院出生,有的一家三口都在我们医院出生;有的市民是我们的‘邻居’,即使搬到了闵行也依然对我们的发展十分关心;还有的外地患者在我们这里得到治疗,长期关心我们的发展。这些患者视角的小故事其实告诉了我们,患者对我们是多么的关心,其实正是反哺我们的医学初心的生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