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陈里予 陈抒怡
[名词解释]
助产士:古代人们称她们为“接生婆”,现在她们的工作主要是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心理状态、产程的进展以及胎儿的情况,帮助她们自然分娩,并负责顺产产妇接生、分娩后护理。目前部分医院的助产士还专门开设了助产士门诊,在分娩前和产妇通过门诊形式沟通,帮助消除产妇的分娩疑虑和担忧。
■申城产科总床位23万张,总体能满足今年预计18万的出生人口,但助产士却捉襟见肘
■超负荷工作让不少人萌生退意
当你来到这个世上,第一个抱你的那个人是谁?不是你的母亲、父亲,是产房里的助产士。
今年龙年,上海将迎来18万龙宝宝,沪上各大医院的助产士都异常忙碌。若想龙年在四大知名产科医院生孩子,“抢跑线”已大大提前,就连一度不限号的第一妇幼保健医院也宣布普通门诊每天限号20个。即使是原本床位较空的二级医院,例如市第八人民医院一个月也有500位准妈妈建卡,比去年翻倍。
上海市卫生局妇幼保健处处长李善国透露,事实上,各大医院的生育高峰从2007年就已经显露出来,根据最新统计,上海有83家医院有产科,产科总床位达到23万张,总体能满足上海今年预计18万的出生人口,但助产士人数却捉襟见肘。在红房子医院黄浦院区,产房里每月平均分娩的新生儿数高达600名,27名助产士几乎满负荷运转。在新华医院,17名助产士在3月份接生了320个宝宝,创下了新华医院历史上的最高纪录——按照新华医院产房现有的规模,每个月接生280个婴儿已是极限了。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预测,全球助产士缺口多达70万,而我国助产专业人员更加匮乏。在国内,助产士目前既没有全日制的学校教育,也没有规范的在职教育。目前在上海,助产士虽必须考个“助产上岗证”,但是尴尬的是,10年前,助产士就被取消相关职称序列,全部由护士再培训。而国际上早已普遍实行助产士独立注册制度。职业的尴尬,超强的工作量,使得上海的助产士队伍面临缺口。
助产士:忻丽萍
工作地点:新华医院
工作年限:11年
最大心愿: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出生
最大烦恼:最近生孩子的产妇太多,产房里实在没床了
新华医院:17名助产士每个月要接生300多个宝宝
从早8点忙到晚8点全身无力“飘着回家”
新华医院里人口密度最高的病房是什么地方?往年不好说,今年肯定是产科病房。上周五,记者来到新华医院产科大楼,戴上口罩、穿上蓝色的助产士服后推开医院产房大门,发现产房里的人多得出乎意料:待产室里13张三尺半的床上没有一个空位,待产的产妇一个人躺一张床,刚刚分娩好的只能两个人挤一张床。据一位产妇介绍,这会儿还算是“淡季”,上午的时候,连产妇们也只能两个人挤一张床。
顺产:助产士相当于小产科医生
下午4点半,分娩室内,32岁的助产士忻丽萍将刚刚从待产室送来的一位产妇抬上了产床。这名产妇宫口开得并不顺利,折腾了一天一夜,宫口才开到10公分。
产妇宫缩的时候,指导她如何生产,平静的时候,就抓紧时间做准备工作。”忻丽萍解释说,作为专门负责分娩的助产士,产妇分娩时的一切需求都由她来提供,在产妇顺产的状态下,一个助产士就可以搞定所有事情,相当于一个“小产科医生”。
宫缩几次后,产妇感觉累了,提出想要睡觉。“这个时候怎么能睡啊?生好了再睡,振作一下。”忻丽萍放下手中的工作,打开一包巧克力让产妇吃下以补充体力,同时给她涂抹了清凉油。“很快就生出来了,再加把劲!”在忻丽萍的不停鼓励下,晚上6点左右,婴儿的头慢慢探出来,忻丽萍瞅准时机,给产妇做了一个会阴侧切术。随着“哇”的一声,一个男婴顺利降生。忻丽萍熟练地将脐带剪开,把男婴抱上远红外线保暖床,随后进行清理、称重、按脚印。之后,她又赶紧回到产床,清理产妇的脐带和胎盘后,又给产妇进行了侧切缝合。
晚上6点半,忻丽萍完成了所有的接生工作后,坐在桌前开始填写产妇病例。就在这时,分娩室里另一名产妇开始尖叫。忻丽萍深吸一口气,再次进入了分娩室,指导、鼓励、消毒、清理……晚上8点左右,忻丽萍又顺利接生了一个男婴,而此时,她连一口晚饭还没来得及吃。
晚上8点多,忻丽萍填写好产妇病例后,才打开早已冷掉的盒饭,狼吞虎咽扒了几口。这一天,她一共接生了3名顺产的婴儿,还给几个剖宫产的产妇剪了脐带。“现在一天接生四五个是很正常的。”忻丽萍挤出一个微笑。
接生:助产士多有腰椎疾病
11年前,忻丽萍参加了助产士专业技术上岗证的培训和考试,从普通护士转成了一位助产士,当初她认为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助产士的技术性更强,但如今,超强的工作量却让她觉得有点超负荷。“从今年开始,工作量几乎翻了一倍!”忻丽萍说,像上周五这样,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8点之后,她会觉得全身无力,只能“飘着回家”。回家后,脑子里还会不停“回放”接生时的步骤,强迫性地回忆自己是否哪里做得不到位。“这是一个风险高的行业,毕竟有两条人命在你手里。”
除了忻丽萍外,其他助产士也感觉很疲劳。“我们这里椎间盘突出、颈椎不好的人特别多。”夜班值班助产士叶倩说,助产士对产妇的看护时间很长,产妇在分娩的几个小时内,助产士要保持一个姿势接生,需要斜着身体坐着并长时间保持,这是造成腰椎疾病的主要原因。
按照新华医院产房现有的规模,每个月接生280个婴儿已经算是极限了,但现在每个月产房的接生人数都超过300个,今年3月更是达到了320个。
担忧:高强度让助产士在流失
我希望有更多的护士能考取助产士专业技术上岗证,加入我们助产士的行列。”助产士施云说,现在新华医院有17名助产士,按照这个规模,根本没法做到“一对一”的“导乐”陪伴分娩。虽然很多助产士由护士培训而来,但助产士们感觉自己的工作比护士压力更大,工作量更多,而且更不容易得到理解。
助产士叶倩有些委屈地说:“虽然有些产妇指责我们不管她们的疼痛,但事实上,我们就算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竖着耳朵在听产妇们的一举一动,对于产妇的呼痛声,我们一听就能大概知道她们的宫口开到什么程度了。”叶倩举例说,有的产妇是急迫的呼叫,听起来确实有问题,助产士肯定会第一时间过来查看,但有的产妇的呼痛声有些做作、发嗲,助产士不一定会特别照顾。
在最近超常规的工作压力下,助产士团队也面临流失。一位助产士私底下告诉记者,她打算最近辞职,“先休息一段时间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