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中国宣传主题定为“致敬医护,共抗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支持护士和助产士”。今天,请给他们更多关注和呵护。
致敬医护 共抗疫情
随着我院第五批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下简称公卫中心)医疗队员进入14天医学观察期,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我院派出的五批赴公卫中心医疗队均已圆满完成任务。每一批队员在公卫中心工作1个月的时间(含14天的医学观察期)。30天的坚守,他们,不辱使命。
山河无恙 春暖花开
2月以来,我院已先后派遣五批医疗队共15名队员,20人次,前往公卫中心共同战疫。其中,包括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王海嵘和14名护理骨干(其中ICU专科护士10名,血透专科护士2名),他们是:张婷婷、陈懿、庄怡青、王帆、郭晨、张杰、梁莎、马辰璐、王霞、李静、张妍、张仪芝、汪思、周树伟。他们用医者的家国情怀,顽强的拼搏精神以及过硬的专业技术,出色完成抗疫阻击战任务,受到各方的高度评价。
2月2日,我院第一批赴公卫中心医疗队出征
新冠疫情来势汹汹,2月2日,我院派出首批医疗队5名队员紧急赶赴公卫中心。其后,医院一直切实为医疗队提供支撑,关心关爱他们及家人,医院建立相关部门“三位一体”协调机制,由医院疫情防控工作小组、护理部和科室,联合联动,在物资供应、生活保障和思想沟通等方面想办法、出实招。每批医疗队出发前,医院疫情防控工作保障组为每人准备齐全的防护用品和生活物资,员工关爱组提供后续的后勤保障和心理关怀。护理部在医疗队出发前还准备了零食,同时想方设法解决医疗队员家中的实际困难。科室则时刻与队员保持联系,解决医疗队员后顾之忧。
护理部为医疗队员准备物资
王海嵘作为我院第一批医疗队成员,随队进入公卫中心应急病房,分管15张床位,同时作为一楼的组长,还负责40多张床位上患者的医疗安全。每天的工作都是繁忙、充实、充满挑战的。他深知“时间就是生命”,创新工作流程和方法,自制1份表单供患者勾选,有效地收集患者病情和诉求,为的是尽快制定出符合患者病情的治疗方案,让患者早一天康复。此外,他将医学科普文章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供患者阅读,对患者进行有效有益的医学科普知识宣传。王海嵘说:“每天最高兴的就是通知患者第二天可以出院,听到患者的欢呼声,患者的一句谢谢,我就有了满满的成就感。”
王海嵘医生(右二)在公卫中心A1病区查房
在公卫中心工作的初期,高峰时夜间收治超过20余名确诊患者,每天几十个咽拭子标本采集,各项治疗的落实,都是直接和病毒面对面的较量。我院第一批医疗队员、护理部教学干事庄怡青副护士长护理的患者中,有一位78岁的老太太,先生在重症病区,她一个人在轻症,焦虑不安、夜夜难眠。庄怡青除了落实治疗,还担负起了心理护理的工作。老太太需要行深静脉穿刺、使用无创呼吸机,很是害怕,庄怡青耐心的讲解了整个过程,并二十分钟顺利完成了两项高风险操作。老太太说:“新华妹妹,我记得你,高高的,你在我就放心了”。同在第一批医疗队的EICU主管护师陈懿,负责A3重症片区护理工作,需要在三级防护的基础上额外携带6斤重的正压通气呼吸机,连续工作8小时,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但她适应高强度、快节奏、高耗能工作后,还结合重症护理中的薄弱点,对与她搭班的护士进行专科护理的指导,规范临床护理操作,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危重症护理队伍。
陈懿护士在公卫中心A3重症片区
心血管内科三病区张婷婷护士长进入公卫中心隔离病房。重症单元病人的病情急危重,多数患者都上着呼吸机,甚至血透、ECMO。每一次吸痰、口腔护理、气切护理都是高风险。张婷婷经常在各类专科治疗、肢体功能锻炼、基础生活护理、消毒隔离等密集性护理后,全身湿透,护目镜布满雾气。而这一切,在她看来,却是作为新华护理人的专业骄傲。第一个夜班第一次真正的穿上防护服带上防护镜的那刻起,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做好自我防护才能把工作做好,我院第二批医疗队成员,呼吸ICU护师张杰和小伙伴们打起了一百二十分的精神。分秒必争的形容并不为过,一套套熟悉的急救操作反复进行,虽然大家都来自各大医院,但在患者面前她们迅速结成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共同协作与坚持的精神,让大家步调一致,与病魔争夺生命。张杰说,最值得开心的是她所管的病人已转至轻症病房,想起该患者应用呼吸机到最后脱机甚至在床边稳稳地坐下,能与她正常交谈还向医护人员竖起大拇指的画面,历历在目。
张婷婷护士长在公卫中心A3病区给机械通气的新冠患者进行气道护理
目前,我院5批赴公卫中心医疗队,共计20人次完成了医疗任务。他们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用医者的仁爱与担当,书写了这个春天最美的篇章。
我院第二批赴公卫中心医疗队凯旋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戈晓华 仇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