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务实奋进的劳动者致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4日 浏览次数:5543

“五一”国际劳动节,
它是全世界劳动者共同拥有的节日。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
白衣做袍,守护健康,
向每一位坚守在疫情防控和日常医疗服务一线的劳动者致敬!

上海市医务工会于2019年首次开展“上海医务工匠”评选表彰活动,命名全市25位专家为2019年“上海医务工匠”,我院赵培泉教授和刘颖斌教授同获此殊荣。同年,刘颖斌教授荣获“上海工匠”。

砺术仁心 求索不止

记“上海工匠”、首届“上海医务工匠”获得者刘颖斌

刘颖斌是新华医院副院长、普外科行政主任、上海市胆道疾病研究所所长。

他爱病人,为病人妙手仁心除病魔,对职业充满敬畏、对疾病如履薄冰、对患者充满着仁爱。

他爱事业,从医30多年来,已做了7000多例手术,他用娴熟的手术技巧,为患者清除了肝脏、胆胰、胃肠道的恶性肿瘤,拯救了无数绝望中的病人。

他爱团队,甘于人梯育英才,身体力行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

他爱社会,坚持公益献爱心,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及边远地区、解除贫困患者病痛的目的,公益活动能重温“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初心,告诫自己不忘来路。

刘颖斌就是这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刘颖斌主任有30多年的外科经历,他不忘初心、精益求精,始终将手术精进与患者获益放在首位,擅长肝、胆、胰、胃等恶性肿瘤及疑难病例的诊治,在国内首先提出“胰头癌全系膜切除理念”、“三步法胃癌淋巴结清扫策略”,完成了至今国际最大宗病例的肝尾叶单独切除。

他在肝胆胰外科的道路上迎风直行,目前刘颖斌主任所在的新华普外科发展日新月异,在综合医院学科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胆道疾病研究所更是全国最大的胆道疾病研究中心,不断为胆道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发光发热。


刘颖斌(右二)手术精益求精

刘颖斌说:“做医生,一定要勤奋,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不努力就难以成为好医生。”

每天,他的工作计划表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连双休日也不例外。一年365天,只要不是出差在外,他必是科室早上第一个上班的员工,而晚上,他又是最迟一个离开单位的。即使是深夜,也不会忘记去巡视一下病房,看看那些被他视作为亲人的病人。为此,科室的同事都称呼他是一个不见太阳的人。遇有重危、疑难病人,不论严寒或是酷暑,不管节假休息还是午夜凌晨,只要电话铃声一响,刘颖斌就会立马赶赴医院,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疗抢救中去。

在科研手术双管齐下的战略下,刘颖斌主任近几年主持“863计划”1项、国自然重大项目1项、国自然面上项目7项,主持其他省部级项目十余项,获得十余项专利,共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总影响因子达169.6,他引671次。

他不忘落实行医的初心,坚持公益献爱心,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及边远地区、解除贫困患者病痛,从2016年至今,刘颖斌带领他的团队先后前往拉萨、保山市、龙陵县等多处偏远地区进行手术演示、专题讲座、建立工作室等多元化传帮带,为当地患者解除病痛。

除了当医生的坚持,对自己的学生,刘颖斌也充分体现了一位过来人教导晚辈的真诚和责任。他认为在医学界最重要的精神是敬仰与传承,在培养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他一直坚持三点:一是对学生严格要求,二是在生活上关爱学生,三是让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上有适当的自由。至今,刘颖斌已指导了40余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博士生及7名博士后。

今年,新冠肆虐,疫情初期,普外科成立“新型冠状病毒外科阻击队”,率先对各级人员进行新冠相关培训,在保质保量完成本科工作前提下,刘颖斌主任身先士卒,主动参与并号召科室医护人员参与到门急诊流调等志愿工作。

刘颖斌主任始终坚信:“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的习惯,它要求医生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程序、每一个细节都精心设计,认真打磨,最终获得精确、极致、卓越的治疗效果,并且始终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而这也恰恰是对刘颖斌主任工作的最好诠释。

心若皑雪 重塑光明

记首届“上海医务工匠”获得者赵培泉

赵培泉同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从医近30年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长期致力于小儿及成人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诊治,建立并推广了我国小儿视网膜疾病的诊疗规范,开展复杂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新技术,填补了我国医学领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的空白。

早在1999年他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留学归来,率先开展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治疗工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筛查培训中心,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并主持了该病筛查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他是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体系的创建者,是筛查标准的制定者。

他在眼科界知名度非常高,疑难患者涌入新华医院。1天本应只看30个患者,赵主任最多的一天却看了256个患者。他日工作常达16小时,是同事眼中的铁人,也是感动新华第一人。

他手术日一天要开二十多台手术,大都是眼科手术级别最高的玻璃体切除术,往往开到半夜,大楼里人都走光了,安静孤独的时候他专心致致,他说自己最好的状态是晚上8-12点,此刻,他全神贯注,毫无干扰,刀锋过处,精妙利落如有神助。一台台手术,就像一件件艺术品。

为了保证体力,多年繁忙的工作中,练就了他“特异功能”,就是在“极其疲劳的时候,头往后一靠就睡着了。”他坐着甚至站着都能睡着,乘个电梯从十二楼到1楼就能打个盹。

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他想要当一个火炬,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去教会更多的人驱散黑暗的方法。他放弃休息,在双休日进行培训,带教或者会诊,建成了以新华医院为中心,全国各层级眼科为分站点的新生儿眼病普筛及诊治多中心合作。

他,力推儿童眼病诊治,致力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是行业的推动者,他是上海领军人才、中国好医生等,他更是上海市注册志愿者。

他是一直在路上的光明播种者。赵培泉主任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以志愿者的身份坚持慈善复明工作,7进高原,帮助边远贫困地区病患实现重见光明的梦想。他手术技术过硬,一直是团队的核心手术医师。2016年,受国家卫健委所托,担任中国援非赴摩洛哥光明行的团长。2017年以来,赵培泉主任临危受命,接过光明使者张兴儒领队大旗,延续着光明的火焰,获得上海市慈善之星称号。

今年,新冠肆虐,疫情初期,眼科作为高危科室,全国各大医院关停了眼科诊疗。对于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孩子,他们治疗窗口期非常短,必须在72小时内进行治疗。关掉了眼科诊疗,就关掉了孩子一辈子的光明,错过了就是一辈子的黑暗。为了守护孩子们的光明,赵主任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勇于担当,增加投入,科学防控,整个疫情期间持续对早产儿进行治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责任和担当,保住了患者的一线之光!

正因如此,有好多年轻医生折服于他的体力和毅力,问他,您不累么?他说:追逐幻光成良医,从未懈怠每一日。正如他谈及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时所言:把每一例手术当成艺术作品并享受其中。面对诸多没有治疗标准、指南和共识病例,不断寻求解决之道,把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言传身教,并不断为他人的进步喝彩。

来源:普外科 眼科 党委宣传部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