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存在于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其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失眠、早醒、夜间症状(不宁腿、生动梦境、夜尿等)及日间嗜睡等。规范评估和管理帕金森病的睡眠障碍,对于提高帕金森病的整体诊疗质量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提高临床医师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认识,如何兼顾帕金森病与睡眠障碍两者的评估与处理,是临床经常面对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刘振国教授领衔团队,围绕帕金森病睡眠障碍、运动并发症及患者生活质量三大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历时1年,由上海地区40 家单位参与,全面覆盖整个上海区域。
本次研究通过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 1006 例有效数据,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上海地区睡眠障碍总体患病率高达 77.5%,夜间睡眠症状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不宁腿综合征,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失眠、日间过度嗜睡,而且接近半数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更易合并多种非运动症状以及严重的运动症状。此外,睡眠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除发挥主要的直接影响外,同时受到运动并发症的中介调节作用。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课题组提出:
上海地区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临床诊治中需予以进一步关注,应借助相应睡眠障碍量表进行全面筛查。
此外临床工作中应认识到睡眠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直接影响,以及运动并发症对睡眠障碍影响生活质量的中介效应。因此,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治疗建议进行个体化干预。
课题组近期发布的《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管理专家共识(2020)》为睡眠障碍等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规范治疗提供了进一步的诊疗依据。
本研究由刘振国教授牵头,张煜博士、赵嘉豪博士等团队成员进行研究分析,上海地区40家二三级医院一起参与,展示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在帕金森病临床研究中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对“一保、双控”治疗策略的进一步拓展。
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在线发表于《自然》合作期刊npj Parkinson's Disease(影响因子6.75)、中华医学杂志上。该研究项目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310300)”资助,隶属于刘振国教授牵头的“帕金森病的新型治疗策略研究”项目。
来源:神经内科
作者: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