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62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历史虽没有百年老院悠长,但她的发展是新中国发展的缩影,是改革开放的缩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见证。
《追寻新华医院红色印迹专题》,重温新华发展的记忆,追寻红色印迹,给予新华人砥砺初心、赓续前行的力量,进一步传承和践行“爱民惠民,守护健康”的新华初心和使命。
镜馨丰碑
追寻新华医院红色印迹专题(四)
文 | 施敏
春樱缤纷,夏木葳蕤,
秋叶斑斓,冬雪皑皑。
新华镜馨园的四季景色分明。
一座尊者的半身铜像巍然伫立在园内,
他神态安详,目光深邃,
默默注视着他一生心魂相守的地方。
在汉白玉基座上,刻有高先生生平的碑文:
“高镜朗先生,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儿科医学先驱,儿科医学一代宗师,一级教授,第一届上海市政协委员。高氏早年入湖南湘雅医学院攻读西洋医学,一九二一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一九二三年,参与筹建国立上海医学院,任教授、儿科主任。一九二八年,公费派送至欧美多国游学考察。一九三零年,开设沪上最早儿童专科医院——福幼医院,一九五三年,被上海第二医学院特聘为广慈医院儿科主任,并委其创立儿科医学系,任系主任。一九五八年,参与创建新华医院。一九七八年在其先见指导下,成立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高氏任所长,在其倡导下,于一九八三年创办临床儿科杂志,从而在国内率先确立儿科医教研完整体系,历经二十余载,莘莘学子三千余,桃李满天下。逝世后,高氏遗赠大量专业书籍,并义赠现款建立儿科青年医师奖励基金。高氏一生,爱国爱党,博览万卷,学贯中西,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生活简朴,性格坚毅,豁达幽默。多有灼见,凡此无不堪为人师,诚为后人之传世楷模。”
短短四百余字,高度概括了高先生为儿科医学事业薪火相传的卓著一生。
2001年,在高镜朗先生诞辰110周年前夕,新华医院启动了高先生铜像的筹建工作。新华人从铜像构思、设计制作到落成,前后经历了一年多时间。许多老前辈、老职工提出了很好建议,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走访高先生的生前友好,召开了多次座谈会,最后选取高先生中年时的照片为原形,特邀上海著名的雕塑家高云龙先生精心设计、悉心打造。同时,由高先生的学生执笔,反复推敲,几经提炼,确定了铜像的碑文。半身铜像高九十一公分,寓意高先生九十一年的人生之旅。高先生虽早年求学于西洋,但铜像中高老身着中装是对高老爱祖国、爱民族的赤子之心,以及高老学贯中西、开创我国儿科领域中西医结合的极为形象性表达。
2002年10月28日,高镜朗先生铜像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落成。一年之后,另一座铜像在新华医院建院45周年、高镜朗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之际,在医院镜馨园正式落成。在沥沥细雨中,郭迪、丁文祥、陆汉明三位国家级终身教授为镜馨园开园剪彩。
关于这个纪念性的园地应该取什么名字?还在全院职工中征集过,大家踊跃参与,最后确定“镜馨园”:园中一潭泓碧如镜,镜朗意味着镜明,镜明可以察行,取其“镜”字,可以寄托怀念之情。园中馨香远播,取“馨”字寓意新华的声誉远扬,新华的事业欣荣。
如今,高先生纪念铜像一西一东,在他事业初创之地和传承发展之域巍然伫立,也寓意高先生开创的我国儿科事业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是东西辉映,桃李天下。
每逢清明时节,每到新职工上岗培训之初,每到他的诞辰之日,新华人总会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镜馨园高先生铜像前,缅怀这位中国儿科医学先驱。先生风范,山高水长。他强烈的事业心,旺盛的工作热情,高超的医道医术,深厚广博的学识,爱才识才的品德。洁身自律的为人和对患儿的慈爱之心,已化为无形的精神力量,指引着后来者在医学道路上,永怀初心,无问西东。
来源: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