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四史 知院史 | 追寻新华医院红色印迹专题(五)儿科大楼 新华人永存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3日 浏览次数:7020

建院62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历史虽没有百年老院悠长,但她的发展是新中国发展的缩影,是改革开放的缩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见证。

《追寻新华医院红色印迹专题》,重温新华发展的记忆,追寻红色印迹,给予新华人砥砺初心、赓续前行的力量,进一步传承和践行“爱民惠民,守护健康”的新华初心和使命。

 

儿科大楼 新华人永存的记忆

追寻新华医院红色印迹专题(五)

文 | 肖世雄

 

从控江路1665号走进新华医院大门,一条大路,引入到香樟掩映下院区,在大门的右边,曾有一幢白色的建筑,从空中俯瞰,与左边的红楼(成人病房大楼)相互呼应,工整而朴素,这幢白楼就是当时小儿科医、教、研的主要综合用房,在这里,留下了很多儿科前辈的足迹,更有很多儿科临床科研成果在这里诞生,承载着几代新华人梦想,记录了他们在这里辛勤耕耘、艰苦创业的的历史画卷。

 

1961年投入使用的儿科大楼

 

20世纪60年代,儿科医学的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儿科系的临床、教学和科研水平已成为全国四个重点系之一。特别是全国各地的儿科病人慕名前来,造成儿科门急诊拥挤不堪,当时有新闻报道称:改变新华医院儿科门急诊拥挤的医疗环境刻不容缓。医院经上海第二医学院向卫生部、高教部递交了报告,经过卫生部和高教部派人实地调查,批准从卫生基建统筹经费中拨款260万,投资建设10600多平方米的儿科大楼和儿科急诊楼。

 

儿科楼的建设方案,是郭迪教授在苏联学习时,从列宁格勒儿童医院带回的这家医院的建筑方案,全部仿照设计的。当时,在国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能建造如此大规模的医疗用房实属不易。因此,尽管建筑规模不变,但是,在建筑材料上是能省则省。儿科大楼的屋顶,不用水泥预制板,更不是水泥现场浇筑而成,而是采用30厘米×30厘米×10厘米的空心砖,中间用直径为0.5厘米的钢筋串起来,砖与砖之间用水泥黏合拼接而成,上面再用两层油毛毡贴着,这种施工方法,达到了体轻、节省材料和资金的目的。儿科大楼的内部房间墙体,则采用一般民间房屋建筑的方法,用薄板条加铅丝网,糊上稻草泥后,再刷上石灰,虽然简陋,却十分实用,达到了预期效果。

 

新华医院医务人员带领小患儿在儿科大楼前做操

 

196161日,儿科大楼正式启用,核定床位226张。投入使用的儿科大楼,是一幢工字型白色建筑,高四层。当时的一楼和二楼是小儿内科的四个病区,三楼和四楼则是小儿外科和骨科病房四个病区,同时楼内还设有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儿童保健门诊和儿科门急诊。在其后的近50年间,有很多临床研究成果在这里诞生,救治了无数罹患重病的患儿生命。

 

绿树掩映中的儿科大楼

 

2009年,投资2.14亿,建筑面积达34800平方米的医疗保健综合楼开工建设,儿科大楼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儿科主任朱建幸教授在一篇《惜别儿科大楼》文中写道:我不知道我是这幢大楼的第四代或是第五代医学传承者,但是我知道许多专家教授为她添过风采,为她加固基础,为她修面梳妆……”

 

20208月正式投入使用的儿科综合楼

 

在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中,像儿科大楼这样的建筑有很多很多,但是,新华人不会忘记,这里有几代人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足迹,丝丝缕缕中,可以追寻到新华精神的源头,是新华启航的基石,成为新华人永存的记忆!

 

 

 

来源:党委宣传部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