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四史 知院史 | 追寻新华医院红色印迹专题(六)雪松葳蕤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6日 浏览次数:5041

建院62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历史虽没有百年老院悠长,但她的发展是新中国发展的缩影,是改革开放的缩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见证。

《追寻新华医院红色印迹专题》,重温新华发展的记忆,追寻红色印迹,给予新华人砥砺初心、赓续前行的力量,进一步传承和践行“爱民惠民,守护健康”的新华初心和使命。

 

雪松葳蕤

追寻新华医院红色印迹专题(六)

文 | 施敏

 

在新华门诊综合楼前,有一棵年近古稀的雪松,伫立挺拔,这棵大树已被市园林局注册登记为名贵树木,她伴随着医院走过了60多年的风风雨雨。老新华人陈立柱说,这棵雪松是首任院长曹裕丰等老一辈新华人亲手栽种下的。

 

1961年下半年,沪闵线莘庄段马路拓宽,一棵树干直径30多厘米的雪松需要紧急搬迁。曹裕丰院长闻讯后当即拍板要下了它,并向附近工厂借来一部六吨卡车,将雪松移至医院的门诊大楼门口。雪松和第一代新华人一起,扎下根来。医院绿化组工作人员定期为它浇水、培土、施肥,雪松一天天茁壮起来。

 

在那个年代,拍照还属于稀罕玩意儿,雪松不止一次地成为医院职工照片里的风景。老住院楼被推倒了,老门诊楼被推倒了,新门诊综合楼拔地而起,而雪松,依然生机勃勃地屹立在那里,树干直冲云霄,两旁的枝桠旁逸斜出,刺一样的松叶浓密,任凭风吹日晒,雨打雪压,岿然不动。

 

 

这棵雪松正是新华人长期以来倾心于植树种绿的生动例证。在老新华人的印象中,儿科系阶梯教室周边种有郁郁葱葱的龙柏林,中央大道两旁有浓荫的梧桐林,中医科门诊和中药库房前3亩左右的水杉林,都是新华人自己种植的。开院初成人外科大楼四周种有梧桐林、香樟林和夹竹桃林。儿科大楼前,曾种植3亩左右的枇杷园,每年采摘的枇杷,一部分给儿科病人,一部分给医院托儿所。每天清晨,病员们都到花草芬芳、绿树成荫的花木林中呼吸清新宜人的空气,病员们说:这是新华医院的大氧吧。此后的几十年间,新华医院的医疗教学用房大多改建过了,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院区内的用地也越来越紧张,可是不管怎样困难,医院都会挤出一片空地,植上片片绿意,新华医院的绿化成果曾多次受到市级有关部门的好评,1988年成为上海市花园单位

 

如今,那棵雪松依然挺拔伫立,风吹树动,针叶沙沙,仿佛在诉说一个故事,一段属于新华医院一甲子的故事。

 

来源:党委宣传部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