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喜迎成立三十周年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18日 浏览次数:10021

 

  副市长沈晓明到会致辞

     

    “三十载呵护幼苗,而立年风华正茂”。9月17日,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隆重举行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副市长沈晓明、市科教党委书记李宣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奇、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李明磊、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徐建光和上海交大常务副校长叶取源、交大医学院院长朱正纲、党委书记孙大麟和新华医院党政领导出席了会议。

成立于1978年10月的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是一所集儿科与相关学科基础与临床研究、教学和预防任务的医学研究机构,首任所长是我国儿科学奠基人之一的高镜朗先生。30余年来,儿研所在儿科医学领域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近50项,历年研究总经费达5000万元,已成为结构合理,集医、教、研为一体的我国儿科重要科研机构,在国内儿科界享有很高声誉,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影响力。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交大副校长、儿研所现任所长蔡威教授在会上做儿研所30年回顾与展望。儿研所建立30年来,先后建立了小儿心血管、围产医学、新生儿外科、儿童保健与环境医学、消化营养、小儿内分泌和遗传代谢病、细胞遗传、肿瘤和免疫、组织工程学、神经肌肉分子病理等研究室。上世纪80 年代,小儿心血管和围产医学成为上海市教委的首批重点学科;儿童保健和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专业在 90年代成为市教委的第三批重点学科;小儿心血管、血液、儿童保健、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和新生儿内外科成为高校“211”工程儿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在高镜朗先生的倡导和关怀下,创办了国内重要的儿科学术期刊《临床儿科杂志》。

30年来,儿研所与国内外众多知名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1986年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儿童体格生长和社会心理发育合作中心,1988年由卫生部认定为中国新生儿遗传代谢筛查中心。近年来在全国首先应用高通量、高效率的串联质谱新技术进行遗传代谢病检测和新生儿筛查,发展了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等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和产前诊断,大大提高了小儿代谢病的诊治水平。

儿研所先后有多名中青年骨干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医学领军人才、市教委曙光计划、市科委启明星和浦江人才计划、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等。建所30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 200 余名硕、博士研究生,他们大多已成为学科带头人,活跃在国内外医、教、研和管理的第一线。

沈晓明副市长代表市府对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说,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成立30年来,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创新,为推进我国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回顾创业的艰辛,享受成果的喜悦,展望未来的发展,创新才是科研的灵魂,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他希望儿研所不断以机制创新带来科研成果的创新争创优势学科,使其成为“所有重点、室有特色、人有专长”的一流科研机构,为上海成为亚洲医学中心而做出贡献,不断为我国儿科事业开创新的业绩。

(施敏/文  戴荣/摄)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