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故事 | 打造“VIDO”模式,凝聚志愿力量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6日 浏览次数:4805

3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响应号召,由党委副书记赵列宾率队,与崇明分院、长兴分院,联合上海市中医医院,组成长兴地区联合医疗队,支援长兴隔离点。目前3个隔离点9层已全部启用,收治阳性感染者约4000人。

 

联合医疗队到达长兴后,在长兴地区疫情防控联合医疗队临时党委的领导下立即投入工作,临时党委书记赵列宾高度重视志愿者工作,反复强调志愿者工作开展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收治隔离人员顺利程度,关系到疫情防控的大局。

在临时党委书记赵列宾指导下,隔离点志愿者工作正式启动。10天时间内,我们共招募13位隔离点收治患者志愿者,135位医务人员志愿者。志愿者帮助隔离点搬运餐饮物资50 余次,举办活动3场,给予医务人员极大的帮助。我们也为这些志愿者制作和颁发了荣誉证书。

 

工作中,我们紧密围绕一个主题:一切为了隔离人员尽早解除隔离。实践中,我们发现志愿精神,合理架构和激励机制,都是志愿者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基于理论和实践,我们创建了适用于隔离点志愿者管理的“VIDO”模式。

Volunteer志愿

Intersect  互动

Dedication 奉献

O Honor 荣誉

 

Volunteer志愿

查阅志愿者管理方面的论文发现,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实现志愿者的激励问题。如何能激励人们花时间去做无报酬的事情呢?这也是我们在筹划志愿者招募时考虑最多的。我们甚至想到了“敲门”行动,即让医护人员挨个问,但面对上千病人,这个工作量需要耗费的成本难以想象。

 

开局出乎意料!

在第一批入院报名的时候,一个小伙子看到了门口的志愿者招募书。他主动上前问:“医生,我想报名志愿者,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就这样,我们有了第一位志愿者。他还没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就开始帮助医务人员给其他隔离人员指引道路,教老人们怎么填信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了进来。13位隔离人员成为了志愿者。

 

 

但是与其他项目不同,隔离点志愿者流动性很强,很多时候,还需要医务人员的无私帮助。医务人员愿意当志愿者吗?答案是我愿意。

 

临时党委书记赵列宾号召医疗队队员化身志愿者积极服务阳性感染者,广大共产党员和团员青年纷纷响应。在紧张的医疗工作同时,他们贴上“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抗疫先锋”标识,亮明自己的身份,走近阳性感染者,了解他们的困难,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志愿者们发现很多感染者进入隔离点后,普遍存在紧张、焦虑的情绪,及时联系联合医疗队中的精神卫生专家,展开线上远程心理咨询,并张贴心理疏导海报,发放中医抗疫保健宣传册,帮助感染者尽快适应隔离点环境,早日康复出舱。

 

招募活动,比想象中顺利很多。志愿精神、互助力量没想到是如此强大。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让志愿者们更好的发挥作用。

 

Intersect  互动

在设计这个项目时,我们特别希望志愿者更成为一个媒介,一个桥梁,将医务人员和隔离人员紧密连接在一起。这是我们认为在隔离点,在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入住者”最为需要的一个帮助。

 

隔离人员在想什么,他们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

 

这是我们考虑最多的问题,因为他们都是无症状,绝大部分不需要治疗。但是隔离地点的枯燥和情绪的压抑是我们最为担心的。于是,我们经常请志愿者去和隔离人员的谈心,搜集问题。

 

这样,医务人员、志愿者、隔离人员之间就形成了非常良性的互动,有效的沟通,更能针对性地对隔离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减少焦虑,三方都增强了互相信任,让隔离点运行更加顺畅,隔离人员尽早解除隔离。

 

随着患者不断收治,各种问题都逐步暴露出来。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

 

从哪里入手呢?在志愿者帮助征求意见下,我们发现大家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集中在生活起居。赵列宾书记亲自调查并迅速布署,根据实际情况定制了眼罩和耳塞两件套。并根据志愿者动态反馈,通过调整灯光强度,为入住者提供尽量舒适的生活环境。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Dedication 奉献

志愿者精神内涵是无私奉献。志愿者的志愿精神和奉献精神,是志愿者存在的基础。缺乏奉献精神,志愿工作名存实亡。而奉献体现在各个方面。

在隔离点,首要任务就是保障好所有病患的吃饭问题。但每天1200份饭,一天三顿,需要从一楼扛到三楼,相当于住宅的9楼。上上下下需要跑40趟,乘以3,就是120趟,还不包括医用物资。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分发餐食的工作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管理上他们采取了自治的形式,分工明确。隔离点内格局比较规整,分为十个区,每个区40位隔离人员。每个志愿者各自负责1个区,联络网格内其他感染者,协助照顾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帮助医务人员处理相关事务,协调配合,井井有条。他们给自己起了很可爱的名字:“区长”。每天饭点一到,大家互相招呼,分发饭菜定点到人,紧张有序。

除了分发餐食,在志愿者们的帮助组织下,隔离点内每两日的核酸检测工作高效完成,他们还热心地帮助医务人员张贴海报,帮助开展中药宣传项目。
 

 

隔离的日子是难熬的,离开了自己的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尤其是小朋友们,需要志愿者更多的关怀。

 

这是一位8岁的小男孩,妈妈先查出阳性在另外一个隔离点。我们的大白“无敌美少女”,每天都送来关心,缓解焦虑与不安,并多方联系妈妈所在隔离点,让母子团聚。

 

 

4月3日是隔离点双胞胎姐妹何珏瑶,何珏颖五岁的生日,医务人员志愿者吴晓芸、金芝寓、贺宇、顾倩瑾筹划准备了一份惊喜给两位宝贝。虽然条件不允许,没有生日蛋糕,也没有生日聚会,但是大白们在有限条件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带来驻地的零食,为两姐妹庆祝这个特殊的生日。

 

O Honor 荣誉

在隔离点的日子里,志愿者们无私帮助大家,奉献自己的爱心。为了表达诚挚谢意,我们为所有志愿者们用心制作了一份精致的志愿者证书。

 

 

 

4月11日,第一批痊愈患者开始出舱。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出舱有条不紊,目前已顺利出舱1000人。也有部分志愿者已出舱,他们没能来得及收到志愿者证书,但是我们会想尽办法,一定将这份荣誉送到他们的手上。

 

一位即将离开隔离点的志愿者问,“我出去了还能做支援工作吗?”

 

当然可以!

隔离点的这份经历,将志愿者精神延伸到了其他地方。第一批志愿者健康离院了,但是志愿精神依然在隔离点熠熠生辉。

 

新的“入住者”即将到来,而新的志愿者也会到来。

 

 

这些是发生在长兴隔离点的事情,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光。

只要你想,你也可以变成光。

致敬所有志愿者!

你们真棒!

 

 

 

来源:长兴地区疫情防控联合医疗队临时党委

编辑:新宣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