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我来自安徽宿州,陈磊主任来自淮南,我们都是久居上海的安徽人。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委派的“方言翻译”小组成员,负责对接安医大一附院医疗队。在这里听到了那阔别已久的乡音,我们倍感亲切;可以为家乡的同仁们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倍感荣幸;老乡们不远千里,不辞劳苦,驰援上海,我们倍加感激。
心手相连 并肩作战
--记录与安医大援沪医疗队在崇明花博园复兴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共同抗击疫情的难忘日夜
文 | 新华医院医疗队 李德
4月2日,安医大一附院援沪医疗队风尘仆仆抵达上海崇明,负责复兴馆B舱新冠感染患者的收治工作,160余位医疗队员来自安徽省多家医院的精兵强将,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病人的安危是我们的第一责任
得知B舱第一个开舱,陈明卫院长带领医疗队综合组、医疗组、护理组、院感组、物资组等各组组长一天三次亲赴现场,捋顺开舱后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对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做了充分的预案,并记录在案,归纳总结为系统性流程图和规章制度,严格落实系统问题计划办,个别问题灵活办。
“万事开头难”,首个开舱就意味着要直面重重困难,但是,安医大一附院医疗队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跑在了困难的前面。4月4日凌晨1点钟,崇明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B舱率先开舱,迎来了首批新冠感染患者。因为进入陌生的方舱隔离,患者心中难免也会不安和焦躁,此时就需要给予他们精神的慰藉和更多的鼓励。安医大一附院医护人员的把安抚患者的焦虑情绪作为至关重要的工作来开展,在他们的精心安排下,患者们井然有序,情绪也得到缓解,有的帮助邻床登记基本信息,还有打电话和家人报平安,方舱内充满轻松、快乐的氛围。
“呜呜…呜呜…”,B区传来了隐约的啜泣声,乔丽平护士长闻声赶了过去。原来是一位读大一的姑娘,父母不在身边,方舱的条件有限,再加上正处于生理期,还伴有微微的咳嗽,这样的心理落差让她陷入低潮。
“小姑娘,别担心,有我们呢!”护士长温柔地安慰道,弯下腰来递给她纸巾擦拭眼泪,小姑娘的情绪慢慢稳定了下来。护士长还招呼团队的其他姐妹们时不时过来关心她,并给她送上生理期用品。方舱给了她家一样的感觉,小姑娘心头的阴霾终于散去。
复兴馆方舱医院不仅收治成年人,B舱第一批患者中还来了23位小朋友,他们需要更细致的关怀与照顾。为了丰富了她们的舱内生活,王富秋护士想到了一个好主意,给她们布置了一个小小的任务,让她们每人画一幅画,画作完成时就可以得到一份小礼物。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参加,他们天真无邪、充满活力的模样同样给医护人员带来莫大的信心和勇气。
舱内收治的人群中也有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其中就有一名患者肿瘤术后同时合并有胃炎、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刚进舱时他病情还比较稳定。几天后,由于饮食不习惯、睡眠不佳等等原因,导致基础疾病病情加重,患者上腹痛、恶心伴有呕吐。当班医疗队长祝清清主任非常重视,将他转到抢救室辅以心电血氧血压监护,给予药物对症处理,并耐心地安抚。同时,联系指挥部进行多学科线上会诊,患者病情稍有好转,但仍不稳定。换班时,祝主任详细地将患者病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前来接班的孙莉主任,孙主任每半小时就去探视病人一次,观察到患者有病情波动,孙主任当机立断,汇报指挥部联系转院治疗,患者顺利转出并得到有效救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绝不是一句口号,病人的安危是我们的第一责任。”孙主任这样说。
沪皖一家亲,此刻我们不分彼此
我们还未抵达崇明,就接到了王晓虎主任的电话问候,住宿已经安排妥当,安医大一附院医疗队大家庭的温暖扑面而来。陈明卫院长关切地对我们说:“有什么需要尽管说,虽然防疫物资紧缺,但只要我们有的,你们必须有。”鉴于花博园复兴馆开舱在即,我们紧急集结,时间仓促,有些物资来不及准备。张慧老师好几次打电话过来嘘寒问暖,还给我们准备了一整套手消和消杀物资。
4月13日下午,狂风骤雨,出院人数300多人,医护及保障人员一手撑着伞一手拎着行李把病人送上车,出舱后我们的鞋子全都湿透了,张慧老师及时为我们登记鞋码配备鞋子。张丽娜和钱小双老师也多次把自己吃的、喝的赠送给我们,“你们男同志出力多容易饿!”她们总是能找一个让你无法拒绝的理由。一句句的关心、一份份的照顾无不让我们感动。沪皖一家亲,此时此刻,我们已经不分彼此。
在上海疫情最艰难的时刻,家乡安徽的医疗队挺身而出驰援上海,大家千里迢迢,攻坚克难,率先开舱,率先出舱,将上海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打造成一个温馨有爱的大家庭,以实际行动再展安徽医护人员的硬核担当。感谢家乡最美的“逆行者”,和我们并肩战“疫”,身边是战友兼老乡,身后是新华总院,让我们战胜疫情的勇气更加高涨。
来源:新华医院援花博园复兴馆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医疗队
作者:李德
编辑:新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