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外科成功开展我院第一例结肠宽基息肉内镜粘膜下剥离术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10日 浏览次数:11199

肛肠外科日前成功施行我院第一例结肠宽基息肉内镜粘膜下剥离术。

66岁王大伯近两月来备受大便带血的困扰,经电子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有直径2cm的宽基息肉,病理活检为腺瘤。根据结肠息肉的演变原理,2cm是息肉癌变的标志线,大于2cm的宽基息肉癌变的可能性非常大。此时摆在患者眼前的选择有:一是传统开腹行息肉切除术;二是经肛门微创手术操作(TEM);三是消化内镜治疗。比较成熟的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而内镜黏膜切除术有它的缺点,一是切除不完整,二是需要分块切除,不利于病理检查评估。经全科讨论,肛肠外科崔龙主任决定尝试为病人实施最先进的内镜技术—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手术如期进行。在电子肠镜下,首先于病变部位确定切除范围,并电灼标记,然后在病变粘膜下注入美兰,使局部隆起,用针状刀在标记边缘切开一个小口,继而使用ESD专用的TT刀沿标记线切开黏膜及黏膜下层,从黏膜下完整剥离病变。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无不良反应,在彻底切除病灶的同时避免了患者的痛苦。

 

 ESD(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中文全称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即通过单钳道纤维肠镜,使用专用器械,从黏膜下层完整剥离切除病变。ESD治疗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可以大块、完整的切除病变组织,避免分块EMR带来的病变复发;对完整切除的病变组织进行全面的病理学检查;微创治疗消化道病变,充分体现微创治疗的优越性。但ESD有其自身的限制,它是一种更新的技术,采用更加先进的器械,同时手术技术难度更大,对手术者的技术要求更加高。我院成功开展第一例结肠宽基息肉的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标志着我院肛肠外科在内镜微创诊疗技术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结直肠良性肿瘤及早期癌症的治疗上又有了一个新的武器,给患者带来了真正的福音。   (子树明  翁子毅)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