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摩日记 | 摩洛哥的新家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浏览次数:7091

读大学的有段时间,我常问自己:什么是家?因为那些年在外面读书,很少回家了,家的感觉仿佛突然就中断了。那个时候常常回忆小时候的家,每天早晨天刚亮,奶奶就起来做早饭,爷爷下地干活。我则在妈妈的唠叨声中起床,和大人们一起围着八仙桌吃早饭。然后,父母出去做工,我就骑车去上学。放学回到家,一家人再次围坐在方桌前,分享着轶闻趣事,有说有笑……这就是我对小时候家的记忆,很平淡,也很温馨。

毕业后来上海工作,对家有了新的认识。这些年,我前后搬了六次家,和九个不同的“家人”一起生活过。所谓的“家”,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大学宿舍。后来遇到我的爱人,我们东拼西凑买了一个40平的“老破小”。家虽然不大,但整理的干净整洁。我和爱人经常坐在客厅,回忆着我们的相遇相知,也期待有个更大的家。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边云卷云舒,很平淡,也很温馨。

在这个小小的新家安稳的住了两年多。去年年初的时候,医院通知国家有援摩洛哥医疗任务,跟爱人商量后,我主动报了名。2023年4月17日医疗队第一次开会的时候,我意识到这些队友将是未来两年中新的家人。半年的集中法语培训,让我们这些没有血缘关系和感情基础的人,逐渐走到一起,尝试着彼此接纳,团结友爱。

2023年10月27日,是出发的日子。飞机起飞的时候,我和队友们不由自主的挥手告别我们的国家,义无反顾地踏上新的征程。经过难熬的长途飞行,落地摩洛哥这个陌生的国度的时候,心中五味杂陈。在梅克内斯驻地,也就是摩洛哥的新家,老队员非常热情的迎接了我们,毫无保留的传授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经验。我想这其实是一种内化的精神,一种传承,在异国他乡有了温馨的底蕴。

新家就在医院旁边,独门独院,两层小楼外加一个天台,还有一个荒废的小菜园。在这个爱猫的国度,迎接我们的,不出意外地还有几只猫咪。在“生活委员”周燕老师的安排下,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大扫除。所有人都被发动起来,主动参与,任劳任怨,拖地、擦玻璃、冲洗院落、重新开垦小菜园……我们以百万雄师的气势秋风扫落叶,让摩洛哥的这个新“家”旧貌换新颜。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搬家的各种经历,奇怪的是,这次却特别开心,一点也不感觉辛苦!

这几天,我喜欢清晨站在天台,望着湛蓝的天空,远处的高山,常常会想起父母,想念同样远在异国他乡独自求学的爱人。有时也会想起队长对“家”的理解,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家是什么?是难舍难分的亲情,是团结友爱的友情。在这里,我们是真正的一家人,一家人就要彼此包容,关键就是要能吃亏。”

正式上班的日子,新家再一次焕发生机。每天一早,大家吃过早餐就带着自己消毒好的器械,提着医药箱,奔赴各自的岗位。在病房、急诊室、手术间、换药室,处处都可以看到我们忙碌的身影。这里病人很多,都是当地贫穷朴实的老百姓。晚餐的时候,家人们又聚到一起,彼此交流分享着工作经验……很平淡,也很温馨。

夜深了,刚准备入睡,值班手机响了。没有抱怨,和在上海值班时一样,穿好衣服迅速下楼,出门的时候看到“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八个大字,不禁又加快了脚步。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