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感动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04日 浏览次数:4720

5月25日,距离5.12汶川特大地震第十三天,四川省德阳市,依旧是潮湿闷热的一天,然而这一天对于在市体育馆停车场扎营的上海青年医疗卫生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队队长的我来说却有着别样的心情,从一大早开始,就有市民陆陆续续从各处赶来,他们要么手捧鲜花,要么带着水果,他们是来和我们告别、为我们送行的。其中有一位大婶,她的女儿在绵阳抗震救灾,她说,看到我们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感谢我们上海青年为四川人民所作出的努力;更有携带孩子来为我们送行的,当孩子们手捧着队员们赠送的队徽时,稚嫩的脸庞透出的是四川人民特有的坚韧。

多灾兴邦。十天来,我们的志愿者队伍,在绵竹、在德阳、在什坊等重灾区的所见所闻,充斥着对生命的热爱、对亡人的哀思、对明天的憧憬、对同胞的感恩;大灾大难面前,没有些许沮丧、没有丝毫埋怨、没有临阵退缩,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何愁不兴?这十天中,我们一路行来,感动满满。

我们的启程不可不谓仓促,从得知成行到正式出发不超过36小时,然而,团市委志愿者工作部还硬是要在这36小时中召集一次准备会议,当时确实有些不太理解,可以后的现实情况却让我对志工部工作的预见性以及准备工作的细致充满感激。准备会议的一大内容就是搭帐篷,一顶两室一厅的大帐篷需要10个人的协作才能完成,帐篷很大,在室内是无法撑开的,当时想,只要了解怎样操作,到时候自然可以边琢磨别搭建的,可是,领导的意思却十分明确,一定要队员们亲手搭一次,空地可以到室外去找。于是乎,我们开始了手忙脚乱的忙碌,错了再来,搭好以后还要学会拆掉打包。就这样,准备会议从下午2点一直开到5点30分,可要知道,如果没有这样的亲手演练,我们到达灾区的第一个夜晚就有可能无觉可睡,因为我们到达绵竹时已经是半夜,在仅有的微弱灯光下,我们能够顺利地搭起帐篷,不能不说是准备会议的功劳。此外,充足的干粮和漱口水、一次性湿毛巾等也为我们的露营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启程离不开与家人的告别,离不开与朋友、同事的告别:即将跨入学校大门的女儿用童稚的口吻嘱咐我,一定要多帮助四川灾区的小朋友,她会打电话给我以做监督;妻子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叮嘱我,一定要注意身体,家里的事她会料理,让我放一百个心;同事朋友的话语不多,更多的意思是要我把他们的心意带到灾区,而我已经俨然成为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启程赶赴机场的路上,当收音机中传来总理用几近沙哑的嗓音作出的指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刹那间,一丝颤动由心底发出传递全身,感觉到的是在我们年轻的身躯背后有着13亿炎黄子孙的期盼,有着两千万上海人民、600万上海青少年的嘱托,有着团中央、团市委的支持,更有着来自大学、医院的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相关科室的支撑,当然,还有来自我们家人、父母妻儿的祝福,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战胜疲劳,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为灾区人民奉献出我们的一切!

5月16日下午2点,我们的医疗队准时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出发,抵达成都双流机场时已近傍晚时分,为了尽早赶到营地,马不停蹄的我们在装卸了105箱医疗器械、药品及必备的生活物资后,即遵从团中央的统一调度,坐车直奔德阳辖下绵竹市的遵道镇。由于直达道路的路况不佳,我们只能绕道绵阳,一路上,只觉得道路分外的繁忙,整车整车的矿泉水、方便面、药品正在送往灾区,那是汇流往灾区的股股暖流。

由于路况不佳,大巴士在夜色中开开停停,广袤的成都平原已完全笼罩在夜幕之中,偶尔在远处泛起一点点火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焦灼味,司机告诉我们,那时农民在焚烧麦秆。而此刻,领队得到了最新的宿营地指示,不去遵道,而直接改在绵竹扎营。具体的原因并不清楚,可能是因为天色已晚,下去并不安全;可队员中已经有人担心疫情的可能或是治安的问题;毕竟已经是灾后的第5天了。为了稳定队员的情绪,同时也为了到达目的地后的安全,在和领队商量后,我们制定了几条简单的纪律,比如:不准随意拍照,在确认宿营地安全后才能卸车等,虽然在事后发现,灾区的情形远没这样严重,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约法三章让来自全市各大医院的我们紧紧地靠在一起。

午夜时分,我们终于抵达了绵竹,计划中的营地被安排在了离绵竹市抗震总指挥部不远的体育场内。而到了现场,我们所有的队员都怔住了,那是一座土丘,事实上是建造体育场地基时挖土堆砌而成的,与土丘隔路而望的是一个室外篮球场和一个加有顶棚的网球场,泛着点灯光,此刻,远远望去网球场内来来回回忙碌着医务人员的身影,看来是一所临时建起的医疗点,病床尚在门口组装,而病人们就席地而睡;篮球场上已经是帐篷的海洋,我们的队员去侦察了一下,那时空军驻兰州军区四五一医院的营地,此时尚有一小片空地,执勤的士兵说是他们的一支小分队正在执行任务,尚未归来,今晚我们可以暂时驻营;为了照顾我们的女队友,队员们在这里安置了四顶双人帐篷。午夜时分的扎营难度可想而知,队员们熬着旅途的疲惫,却仍满怀豪情,我不得不时时地提醒他们声音轻一些,毕竟周围医疗队的队员们早已经进入了梦乡。

在当地驻守部队的帮助下,我们终于支起了当地民政部门配发给我们的帐篷作为物资仓库,当百余件装有医疗器械、药物等物资的行李入库后,我们的队员第一次有了成就感,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了集体力量的凝聚,此情此景,被搭便车来绵竹的解放日报记者捕捉了下来。

生活条件分外艰苦,即便是做了最坏的打算,然而在此刻看来仍显估计不足,当凌晨2点左右,完成了初步扎营工作的队员汗流浃背地想去擦拭一下时,却发现这里那么多人的生活用水,只剩下了半个立方米左右,大部分队员只能找出随身携带的湿纸巾擦了擦脸,就着防潮垫睡在了泥地上。

清晨很冷,起床走出营帐,放眼四周,竟然满是蓝色的帐篷,原来这里是绵竹市最主要的灾民安置点,当时已经安置来自清平乡、金花镇等重灾区的灾民逾5000人。此刻,不时有幼儿的啼哭、抽泣声传出,再一次让我想起了总理的嘱托: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第一个清晨显得新奇而又忙碌,队员们拿出带来的毛巾和牙刷等洗漱用品,却发现这里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于是只能拿出漱口水简单结束,有人拿出口香糖咬一下,就算清洁了个人卫生。最难的要算上厕所的问题。在我们来之前,所有的工作人员和灾民,都是在一片麦田地的边上方便了事,当我们去时,发现那里已一片狼籍,怪味难熬。七点,我们在行李上铺好了报纸,拿出了矿泉水和饼干,谈论着刚到这里的感受,从每位队员的言谈中,我发觉没有一位队员对这里的条件和安排埋怨过,其实我们身上的泥土和汗水一定让大家很难受,但没有人提到过这样的字眼,大家都表现出了要马上投入工作的激情。

九点左右,我们在四川团省委志愿者的安排下,兵分三路。其中一组原计划是进入遵道镇,后改为汉旺镇,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进去,最后前往灾情相对较轻的九龙镇。一路上,道路已基本清理干净,但随处可见的倒塌房屋,残垣断壁,让人心寒。其中九龙镇中心小学校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篮球架依然伫立在那里,但已经没有往日孩子们的笑声。另外一个学校,只剩一半校舍仍在矗立,五星红旗依旧在旗杆上高高飘扬,但红领巾通道上已看不到小朋友的身影。而此刻在我眼前闪回的恰恰是出征前在电视画面上看到的孩子们无助的小手被掩盖在断墙之下,眼眶内不禁已是泪水满噙,而同车的其他队员此刻也面色凝重,唏嘘不已。在九龙山上,风景秀丽的避暑山庄,此刻已经瓦砾遍地,崎岖的山路平地折起,我们的车只能就此停下,徒步探访这里的灾民,山顶尚有一寺院,有一行僧人在向山上送去给养,灾难面前,没有人能够幸免,我们需要的是团结一致的自救以及对战胜灾难的信心。

在九龙镇的政府大楼前,我们看到了一支唐山来的医疗队正在为留守在这里的灾民诊疗,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们的队员也禁不住戴上了手套临时和他们一起,为当地的灾民提供服务。有一位大爷,焦虑的坐在候诊的椅子上,按在左侧胸口的右手始终是一个姿势,来自肺科医院的周晓医生上前询问,才知道原来地震时,大爷的胸口被撞击过,此后一直隐隐作痛,他实在是不放心,听说是我们是上海来的医疗队,又从周医生口中得知自己没有什么大碍时,紧张的神情刹时舒展开来;老大爷刚走,一个叫王大伟的男孩子一瘸一拐的走了过来,我给他做了检查,在确认没有骨折或韧带损伤后,和他攀谈起来,他和父母是在第一时间被转移出来的,目前就住在镇政府前的灾民安置点,蚊虫不少,皮肤经常有瘙痒,我给他留了些药物,召集了队员对安置点的环境进行了探访。

就在我们准备离开时,突然一队急行军的空降部队向我们之前去过的九龙山奔去,事后我们才知道,就在我们撤下山后不久,又发生了山体塌方,然而从我内心却丝毫找不出庆幸的感觉,对于这一次探路的行动,让我们找到了今后工作的需要。

回到营地已经是傍晚时分,而另外的两组队员已经先期到达,大家汇报了一下战果,得知我们所有的医护人员已经被编入了绵竹市人民医院的临时医疗点时,队员们都显得非常兴奋,毕竟可以对口地开展工作了。而徐斌和薛强二位青少年社工在病区做起了灾后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

这家医疗点正是我们来时尚在搭建床位的临时医疗点,此刻却已经初成规模,近200张床位,虽然显得有些拥挤,然而完全开放式的环境倒也不觉得狭小。我被安排在外科二病区,主管15张床位,主要是一些骨折、软组织损伤及感染病人。正在查看病人时,120急救车转来了一名40多岁的妇女,主诉胸口疼痛,由于当时医院尚未配备X光机,有在场的分诊医师担心存在血胸,建议转到成都治疗,然而凭着对该妇女外观及一般生命体征的检查,我的判断认为她仅仅是轻微的软组织损伤,而情绪过度紧张造成了虚脱,阻止了转诊,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当天夜里,该妇女已经能够进食并起床活动了。而类似的病例在我们的医疗队员手上还有许多:来自肺科医院的周晓医师用自己携带来的胸引管和负压瓶为一气胸患者进行了胸腔引流;来自儿科医院和龙华医院、中山医院的张网林、张霆及李熙雷因地制宜为骨折的灾民作石膏固定。

在解放军的帮助下,这一天我们吃到了两天以来的第一顿米饭,虽然很简单,但我是第一次感觉到原来米饭很香很香。

这一天,是我和来自华山医院的赖燕妮值班,从凌晨3点到上午8点,而当晚的6.1级余震和狂风暴雨,平添了一份劫后余生的气氛。凌晨2点,我是在雷电交加中被惊醒的,而此刻,雨水早已经将我的防潮垫浸透,我后背的衣裤也早已经湿透,可更换的衣裤在储备仓库中,此时也无计可施,而上下眼皮也难以支撑,索性也就合眼睡去,睡得一刻是一刻,毕竟在此境地中,休息显得尤为重要。

一夜的风雨,在清晨突然收住,当我仔细的完成床位病人换药走出病房时,阳光已经肆无忌惮的倾泻在我们的定居点上,又是闷热的一天,然而天空晴朗,一定又有不少灾民可以被直升机转移出来了,正这么想着,刺耳的救护车警笛声宣告着又一天忙碌的开始。

而此刻,土丘上的营帐前,队员们已经一字排开,紧张地搬运着物资,走近才知道,就在我昨晚紧张工作的同时,来自上海的又一批支援药品已在第一时间赶到,可那是我昨天早上才通知上海新华医院准备的药品。

原来,就在我们昨天出发去九龙前,我和几个队员到我们营地前的灾民帐篷中巡视了一下,发现绵竹的天气潮湿、闷热,昼夜温差大,在这里安置的灾民直接睡在麻袋或者是编织袋上,很多孩子被蚊虫和跳蚤咬得遍身都是,不少灾民还存在接触性皮炎,而在我们的医疗点,当时准备的药物主要是应对急性创伤和感染、脱水等病情,包括随我们医疗队带来的药物中也缺乏相应的皮肤科药物。想到我们医院的自制药物中不少皮肤科药物就是针对上述病情的特效药,如果能够直接送到灾民手中,应该能迅速缓解上述病情,所以就立即和医院取得了联系,而当天是星期六,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院党委吴皓副书记当时就讲,灾区有什么需要,我们一定在第一时间满足,在药剂科的迅速组织下,16整箱的药物应团市委的要求于中午12点运抵浦东国际机场,到达成都后也是没有半刻停留,晚上10点就已经到达了我们的营地,前后还不到12小时,这就是我们的后方,是我们的上海速度。

当我们把药品送至救助点,朴实的绵竹同行给我们深深的鞠了一躬,而在介绍完药物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后,我们协助当地救助人员迅速挨家挨户把药物送到了灾民手中。听到我们是来自上海的青年志愿者医疗队,受灾的民众不住地感谢我们从大老远送来的帮助,而看着正在奔走嬉戏的孩童,我感受到了川民的坚韧,耳畔不断回响着:汶川挺住,中国加油!

 

                          上海青年医疗卫生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队队长

                                    潘伟华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