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廉政教育(第二十九期)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08日 浏览次数:6027
呼唤诚实
莫测
诚实,做人之本,成事之根。对于清白若水的为人、诚实无欺的品格,不论高贵或卑微,即使是手握重权者,也会向其脱帽,肃然起敬。
相反,人的一切劣迹恶习,溯其源,无不与说谎骗人发生联系。
一般说,做好事,做合理合法的事情,对人民有利的事情,都光明正大,磊落诚实。反之,凡是做损人利己、伤风败俗、甚至伤天害理、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事情,总见不得人,多是暗箱操作,隐蔽而不敢诚实。于是,说假话骗人便成了他们不可或缺的“防空洞”。
诚实,本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君子养心莫于诚”,“巧伪不如拙诚”,“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但是,人们不能不痛心地看到,时下诚实已惨遭践踏,哄骗、蒙骗、诱骗、拐骗、诈骗等欺骗行为俯拾即是,说假话、编瞎话、欺上瞒下现象几乎随处可见,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正常的人际关系,“信任度”急转直下,已经造成很坏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
诚实的核心是真。欺骗的核心是假。诚实是一种非凡的自信,是有力量的象征,是把握了正义和真理的一种大度与坦诚。不论任何时候,也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人性的尊严与阶值都不在于精明而在于诚实。这类例子古今都有。
宋朝时宋真宗举行殿试,晏殊看过试题说,十天前我作过这个题目,草稿还在,请皇上换个题目吧。宋真宗非常欣胃晏的诚实。有一年,宋真宗批准臣僚们到各游览胜地痛快地玩几天、吃几天,各部官员都美滋滋地玩去了,唯独晏殊因手头缺少银子而蹲在家里读书。宋真宗以为他不去游山玩水,是珍惜光阴,对学问和事业的虔敬,便选他辅佐太子。晏殊没有就高往上爬,而是老老实实地告诉皇上:“我并非不喜欢吃喝玩乐。只是因为手头钱紧,才没有去。”皇上因为他诚实而倍加褒奖和重用,到宋仁宗时晏殊已做了宰相。晏殊所以敢坦诚地告诉皇上,“做过这个题目”,是他对自己应试的实力有充分的自言;他如实告诉真宗皇帝是因为缺钱才没去旅游,是他尊重自己的真实面目和品德,不愿以假象骗取皇上和世人的崇敬。这种诚实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尴尬,倒是充分地显现了晏殊的人格魅力。
对诚实的人委以重任,托付大事,一般说都出不了大的偏差。汉高祖信赖周勃的诚实,便托付大事于周。齐景公敬重晏子的诚实,便委以重任。一斤重的诚实,胜过一吨重的精明。择友也好,提拔干部也好,诚实太重要了,应当成为诸多条件中的首要条件。凡是变心的朋友,凡是变质的干部,十个有十个是从不诚实这个缺口渐变的。
诚实既是一个人的道德人品的起码标准,又是为人的最高境界。诚实是做人的起点,也是做人的归宿。不论高低贵贱,离开诚实二字,就没有资格奢谈什么理想、情操、襟怀、气节、教养、禀赋等为人的德性和修养,自然也不会是个好朋友,更不会是个好干部。
有一种很会演戏的人,他们在许多场合与许多事情上,表演出很诚实的样子,或是以小事情的诚实掩盖大事情的不诚实,用假象欺骗公众与舆论。这种虚伪的诚实,比赤裸裸的欺骗更可怕,其欺骗性也更大。诚实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是一种勇于接受任何审视的坦荡。可是正像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在《箴言录》中说的:“我们很少发现十分诚实的人,而我们通常见到的所谓诚实,不过是骗取别人信任的狡猾伪装。”我们特别要小心提防的就是这种假诚实。一个政治骗子或经济骗子,所以能欺骗许多自以为聪明的人,甚至爬上了显赫的地位,大多施展的都是“伪诚实”的伎俩。
《孔子家语》中说:“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一个人是真诚实还是假诚实,不仅要听其言,尤其要观其行,看他重用什么样的人,交什么样的朋友,他的“土地”上生长什么样的花草。作为涉世多有一定局限性的个人,必须经常提醒自己,衡量一个人的尺子是实践而不是语言。有些表面上说得天花乱坠的人,实际上往往与其行为大相径庭。(摘自《中国监察》2012年第11期》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廉洁之道
王子君 宝 峰
——摘自《党风廉正建设》2012年第5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长阔高深。廉洁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蕴含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而廉洁文化内容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更是十分丰富。
《道德经》又名《老子》,全书五千言,分为《道经》与《德经》两册,合称为《道德经》,共81章。《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从道中生发而来。简言之,“道”就是“自然”,是万物的本源;“德”是“道”的体现,是顺道而行的方法,是人立世的根本。“道德”即指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处世。
老子思想倡导无我、守柔、居下、退后、清虚,主张体法自然,无为而治,反对无止境的物欲追求,讲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其核心思想主张即“无为而治”。这个主张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无为而治”及“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政主张,25O0多年来被不少朝代的执政者所采用。
在西汉初年,文帝、景帝两代历时40年左右,就是以老子的“无为而治”为治国之策,与民休养生息,安定民心,发展经济,迎来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文景之治”盛世时代。
唐朝辉煌鼎盛的“贞观之治”,其根本动力源泉也在于执政者对《道德经》的推崇与实践。唐玄宗还曾亲自为《道德经》作注,制令士庶均须家藏一册,使得《道德经》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读物,使以老子思想为治国纲领的政策得以顺利推行,夯实了大唐盛世的道德文明基础。
北宋时期,宋太宗倡导《道德经》的“治身、治国之道”,宋徽宗、宋仁宗也认为《道德经》内含的“清静治国之道”正是他们的理想治国纲领。三位帝王从老子思想中汲取治国之道,济世安民,令北宋精神文明高度发展,文化空前灿烂……
古代历代统治者辉煌的治政功绩证明,“无为而治”,并不是指不作为,不推行新政,而是要求执政者树立以民为本、以民为重,重民轻君等等“民为贵”思想,顺应客观规律,不胡妄作为,不瞎折腾。
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兵、治内还是外交之道,都是老子在呼吁、引导执政者如何巩固政权地位、富国强民、永保江山。这样的执政,也正是老子一再强调的“圣人之治”理想。
廉洁思想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老子看来,道德的体现是诚信与廉洁,诚信是为人之本,也是立国之本。诚信为本,廉洁执政,国家方能长治久安。失德失信等社会乱象的出现,乃是人类的贪欲造成的。贪欲滋生,乃是因为失了廉洁。所以,一个人要安守廉洁,就是要去私欲,去贪欲;一个政权要稳固长久,执政者必须廉洁治政。概括起来,老子的廉洁之道有六大部分。
一、上善若水
最高尚、最伟大的品格就是像水一样。做人也好,执政也罢,要做到廉洁如水。这是老子倡导的为人处世、无为而治的根基。
老子的一生都崇尚水。关于水,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诸多精辟论述。如,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其本性纯净而坚韧,透明而丰富,谦下而深远。它安居于自己的地位,胸怀宽广,顺服时节,以仁信为德,默默发挥着自己的才能。老子借水包容广阔、扬清涤浊、刷新世界的特性来比喻圣人为政廉洁如水。一个社会清明如水,腐败则无处寄生。
“廉”字有很多种解释。作为“清正、廉洁、不贪污”之义,最早就出现在《道德经》第五十二章里。老子说,“ 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其意是指人们迷恋名利的思想观念,实在是根深蒂固。所以圣人为人方正而不孤傲,清廉而不受损,率直而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眼。廉即是清,清即是水,这里形容的是圣人之治,“廉而不刿”,倡导的就是廉洁治政。
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国。”由此可见“廉”对于治国有多么重要。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在以清廉之风主政时,国家安定;一旦腐败之风盛行,民心就开始离散,国运就开始衰退。要重振国运,就要坚决惩治、消除腐败,重拾人心。所以,为官执政者廉洁如水,是百姓与国家的福音。
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素:无色彩的布;朴:未经雕琢的木。“外表单纯,内心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这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直译,但老子的观点并不拘泥于一人一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既是对一个人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执政者理想人格的最高期望。
老子作为记录历史与掌管国家历史典籍重地的史官,对朝廷内忧外患的现实格局了如指掌。他在朝为官3O多年,期间经历罢黜与复职,受宠与失意,深刻认识到贪欲是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人心道德尽失的根源,因此主张人们恢复朴素的本性,减少私心和欲望,以便使生命不致遭到欲望的诱惑而陷入绝境。
“少私寡欲”,这个“欲”,指的是贪欲。所谓贪欲,无非是对物、色、权力的贪求与占有欲望。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尖锐地指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认为“五色”、“五音”、“五味”等物欲的诱惑使人思想迷乱、行为失控,直截了当地点明了贪求物欲的恶果,令人警醒。
那么,执政者如何避免成为金钱财富的俘虏?如何克制自己膨胀的色欲、权力欲?如何能减少私心,降低欲望?答案是,“见素抱朴”。保持一颗淳朴清廉之心,就能抵御物欲诱惑,克除贪婪之心,就能视五色、五音、五味、行猎之乐、难得之货如过眼烟云。老子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明白“少取才会获得,贪多必会迷惑”的道理。他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写道:“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推崇圣人的廉洁之举。圣人不积累财富,而是将自己的财富用来接济民众。表面上看,他的做法岂不是让自己变得清贫,生活苦毒?但是,给予并不就是失去,施舍反而带来更大的收获。他给予别人越多,自己越感到富足充裕。圣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具有这种纯真朴素、甘守廉洁,无私无欲、施利于人的精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也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一大原则。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欲,就是无贪欲。无贪欲,就能做到“无欲则刚”;“无欲则刚”,就能公义治政。执政者按照“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四大原则行事治政,实际上是对百姓行“不言之教”。执政者不折腾、不多事、不贪心、不妄为,百姓自然也会少了利己之心,更加善良淳朴,自化自正。在《道德经》第七章中,老子论及“天长地久”之道,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认为一个人以无私、纯洁之心对待天下,最终会成就大“私”,即赢得天下人的关爱。
一个执政者守住质朴,根绝私欲妄念,能对百姓起着良好的榜样作用,一个政党若能廉洁执政,将人民的利益放在自己之前,甚至让利于民,就能在人民群众中建树清廉的形象,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拥戴。如是,国家繁荣安定的局面就可来到。
三、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论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俗话说,盛极而衰,满必招损。老子深谙物极必反的规律,透看到了“金玉”、“富贵”中隐藏着的灾祸,“满屋子的金玉财宝,并不能长久保持。由富贵而生骄纵之心,是自己给自己遗留祸殃。”事实上,古往今来,有哪一个人能够把他所得的利益;包括金玉、珠宝、财富、地位、名声等在内的东西传之永世?没有一个人。不仅如此,个人占有的财富愈多,往往骄奢淫逸之气愈盛。而骄奢淫逸是有悖于道的行为,终有一天会为自己招来灾难。在这里,老子要告诫世人的,就是贪恋财富、放纵物欲只会自招其祸的道理。
财富本身并不是祸患,带来祸患的是对财富的贪婪之心,所以贪图财富的人是在贪图祸患。与老子同时代人、周灵王之子、历史上智慧过人、富于传奇色彩的太子晋曾犀利地指出:“……祸岂有爱焉,而贪之求之……利方在门,兵已加颈,非贪之求之耶?!”“……祸这种东西难道有什么可爱吗?然而贪利之人却拼命贪图并追逐它……利刚到手,刀却已经加于他们脖颈了,这难道不是贪利之人在求祸吗?!” 一般人都说“贪者是在贪利”,而太子晋却独独从贪的后果推论,认为“贪者是在贪祸”,这样的认识可谓深刻高远,一语中的,与老子提倡的“不守金玉”有异曲同工之义。
为什么说“贪者是在贪祸”呢?
贪实在是万恶之根。世上各种罪恶,推其根源,可以说都是从贪来的,贪名贪利也好,贪色贪玩也罢,抑或贪吃以及贪其他各种东西,有人为达到目的,往往不顾道德廉耻,不择手段地与人相争,背信弃义,发生嫉妒、欺骗,甚至仇恨、杀害。贪使人变得卑鄙可耻,与真道、善美完全隔绝,却与魔鬼相伴为伍。但贪婪之徒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沉于败坏和灭亡之中,比如说贪财的人吧,财少不乐,财多不安,心挂在钱财上,心中就没有丝毫平安喜乐,贪得的财物,却都如同一把一把的利刃,刺透自己的身心,有一天,他还要连本加利地偿还。
“贪者是在贪祸”,这话反过来证明,廉洁之人才可以得荣耀,得安宁,得快乐,得长久。
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论述了贪求名利与失去生命精神的利害关系,阐明了要懂得知足知止的真理。“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在这里,老子强调,廉洁,就要淡泊名利之心。
老子用名利和生命作比较,旨在说明生命重于名利。名声和生命相比,哪一个更亲爱?身体与财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获得与丧失相比,哪一个危害更大?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很通俗,但是世人往往为了追求名利而不顾及身体甚至生命,为获得物质的享乐绞尽脑汁,耗尽精神,殊不知“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结果是过于追求虚名的人,必然付出惨重的精神代价;过于积藏财物的人,将来失去的财富会更多。因为他失去的将不仅仅是财富,甚至还有做人的本性与生命。因为有名利之心,必生贪争之念;有贪争之念,必招来大患。所以人要学会知足、知止。知道满足而不争虚名,就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而不贪得无厌,就不会有危险,生命与财富就都可以长久拥有。
懂得了生命重于财富的道理,就一定要懂得珍惜生命。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指出,“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为什么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人有大患,是因为人有身体。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于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执政者认识到生命可贵的意义,就可以做到知足不贪,勤政做事、廉洁公正,不会招来祸患,使政权稳固。
五、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在《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中,老子强调的是,“无为而治”即符合客观规律、顺应民心,顺势而为的施政纲领,掌握国家权力的人必须代表国民的意志,不能以个人的意志来治理国家,而必须“去甚,去奢, 去泰”。这里的“甚”是“极端”的意思;“ 奢”,是指“奢侈”;“ 泰”则是“安逸,过分的舒适”。表面上看,是指圣明之人要去除浮华的生活方式,但其深层意义,则是老子关于廉洁执政的具体方法,他告诫执政者要“去除自己极端的权力欲,去除穷奢极侈的生活方式,去除骄横恣肆无视人民利益的不道行为”,去除了这些,就能避免瞎折腾,避免推行可以满足个人名利欲望但违背人民意愿的施政方法,达到廉洁之治、开明之治,圣人之治。
为什么要“去甚,去奢,去泰”?说到底,“ 甚”、“奢”、“泰”都是“欲”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进一步表达了他的欲祸观。“可欲”、“不知足”、“可得” 都是因为内心对“甚”、“奢”、“泰”的渴望。老子主张去欲,并不是说要剪除人类的自然欲望, 而是说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如对“甚”、“奢”、“泰”生活的追求,对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直到根绝。只有根绝了对身外之物的欲望,才可以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满足于眼前的生活,才可以心静抱朴,安于廉洁,心怀天下,执政为民。
六、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一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日俭, 三日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将慈爱、节俭、处下居后当作人生三宝,这是老子为人处世、无为而治思想的最高智慧。因为慈爱能成就万民信任他的勇气,节俭能成就天下富足,处下不争则无人与之相争,反而能成就领袖地位。
老子将“俭”宝当成治政的三宝之一,可以想见“俭”的重要性。
“俭”,即节约,亦含有约束、节制、节省、朴素之意。节约而不奢侈,收敛自我而不放纵欲望,顺乎道义而有所节制,是美德。俭,必然兵足将广,兵足将广,才能取胜于战。这是老子的用兵之宝,但同样用于治政、修身。一个廉洁的人,必从尊俭德开始。
俭德是廉洁的根本。廉是为官的本分,也是为官的大德。为官之廉,就是不贪婪,不豪取,不见钱眼开,不贪赃枉法。持俭才能守廉,守廉才能兴廉,兴廉才有廉政之风。“我无欲而民自朴”,执政者以身作则,保守俭德垂范百姓,戒奢戒贪,百姓自然也会保持清静淡泊、不慕奢华的生活作风。百官持俭守廉,百姓安守俭朴,这样的社会必形成太美大德、一片祥和之气。
所以执政者以俭为宝,以俭为乐,克除贪欲,廉洁治政,是百姓之幸,是国家社稷之福。
总而言之,老子的廉洁观阐明了一个真理:不守廉洁,贪欲滋生,执政腐败, 必将导致自我堕落、政权毁灭、国家败亡的恶果。乃00多年过去了,这真理仍然闪耀出威严的光芒,直透人心,观照社会。(第一作者单位:中国方正出版社;第二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谈感恩
黄明哲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美好的道德情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感恩是一种追求幸福的过程,也是一种利人利己的责任。每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有众人的鼎力相助,否则,就会一事无成,甚至一败涂地。中外历史上很多英雄豪杰,成在“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败在“离心离德,孤家寡人”。可见,感恩其实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感恩是一种不求回报的自觉和奉献。一个真诚、坦诚、忠诚的人,是知恩图报之人。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当感恩成为一种人性的自觉,一种健康的心态时,我们的身心和灵魂便会在感恩中得到超越和升华。
感恩是一种对自然、社会、他人的尊重,是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生命价值的敬畏与崇拜。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懂得如何看待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在现代社会这个分工越来越细的巨大链条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价值,每个人有意无意间都在为别人付出。当我们感谢他人的嘉言善行时,常该反思的是今后自己应该怎样做,怎样为别人做得更好。
感恩让我们心中多了一份难得的快乐和宁静。如果总觉得别人欠你的,从来不想别人和社会所给予你的一切,这种人心里只会产生抱怨,不会产生感恩。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感恩是一份美好感情,是一种健康心态,是一种良知,是一种动力。人有了感恩之心,生命就会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着纯净的光芒。永怀感恩之心,常表感激之情,原谅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人生就会充实而快乐。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恩苦难逆境,甚至也要感恩自己的竞争对手,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铸就了自己的成功。
感恩让我们坦然面对人生的起伏、挫折和不幸。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这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霏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在哪里跌倒了就从哪里爬起来?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感恩,会使我们在失败时看到差距,在不幸时得到慰藉。就像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对生活时时怀一份感恩的心情,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进取的信念。
学会感恩,就要心怀美好。感恩是对爱的追求,镜子中的人物也会不干净。只有相信人性的美好,我们才能将别人的付出看作善意的举动,看作是对我们的“恩”,我们才能找到感恩的理由。需要指出的是,心怀美好决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更不是逃避现实的“阿Q精神胜利法”。因为“精神胜利法”是没有积极行动来支撑的,而我们心怀美好,就是要用“发现”的眼睛,去传递生活中的爱与希望,从而让感恩真正成为我们共同的生活方式。
学会感恩,就要懂得敬畏。感恩与敬畏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把敬畏简单理解成“内心的恐惧”。敬畏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要承认理性的局限和人性的弱点,知道这个世界还有我们预测不到或者无法办到的事情。因为敬畏,我们才知道了自己的渺小,我们才能明白我们所拥有的、所享受的不仅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们才能体会到感恩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
学会感恩,就要有所作为。感恩不是大而化之、空洞无物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感恩,有两条应把握好:首先,要从小事做起。感恩不一定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感恩也不一定限定在有权有钱的职业和岗位,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最好的感恩。只要心存感恩,时时都有感恩的机会,处处都是感恩的场所。任何的岗位,都可以成为感恩的载体;举手投足,都可以成为感恩的实践。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写一封家信,对老师说一声谢谢,给同事一个善意的微笑,都是感恩与回报。其次,要舍得大付出。关键时候是否舍得大付出,是对感恩真诚与否的检验。比如有的干部说要报恩组织,可组织要他去艰苦的地方,去处理复杂棘手的问题,他就要讨价还价了;有些儿女说要报答父母,可真到了父母老了或生病需要赡养、照料的时候,却扯皮不休,甚至推脱责任;还有人说要回报社会,可一到捐助他人之时,钱包就被捂得更紧了。
感恩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代表着时代主流,推动着社会进步。(摘自《中国监察》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