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援疆 情满天山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4日 浏览次数:3565
——记援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家陈源文
陈源文博士(左一)在进行教学查房
夏季是新疆最美丽的季节,景色宜人,瓜果飘香。2012年的夏季对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二附院”)消化科的全体医务人员来说,更是一个收获喜悦、共享成果的季节。
今年6月,二附院消化内科第一次拿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科研项目。仅仅在2个月之后,又传来了更加让人振奋的消息:消化内科的科研课题《内源性小分子肽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调控库普弗细胞功能影响慢性肝损伤修复的作用》再次成功拿下国家级自然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成为继该院贾文霄院长领导的放射科团队、栾新平副院长领导的神经外科团队及董新玲主任领导的急诊科团队之后,医院第四个获得国家级自然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团队。惊喜之余,恐有人要问,为什么一年之内消化内科会有如此大的进步?不会是得到了“高人”的指点?不错,这个“高人”就是第七批援疆专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的陈源文博士。
陈源文,曾在美从事医学博士后研究,援疆前为新华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去年聘为科室副主任。近5年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及科研课题4项,发表论著28篇,其中英文SCI论文7篇。入选新华医院“优秀青年医师培养计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百人计划”、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卫生系统“新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二等奖;2011年新华医院“杰出青年”、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青年十杰”。从人才济济的黄浦江畔到人才相对匮乏天山脚下,陈源文从来到二附院的第一天开始,就已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当中。
在陈源文博士的眼中,医生的神圣就在于“尊重每一个生命”,医生是与生命直接相连的。他总说,做一个合格的医生,首先,要具有爱心,能够体会到病人对生命,对健康的渴望,对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并抱有同情和爱心,以此作为医生坚守岗位的精神动力。其次,作为救人治病的医者,要真正理解医生这一职业的内涵,从能够为病人解除病痛疾苦中得到满足,获得成就感。此外,还要有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与不断提高的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充沛的精力,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心态。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12年6月17日,根据二附院党委与若羌县委、县医院达成的协助当地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精神,组织援疆干部赴当地开展短期技术培训与医疗服务。陈源文博士是第一个报名参加的。远赴若羌县人民医院进行了为期2周的医疗支援工作。
若羌县城距库尔勒市440余公里,地处塔里木盆地边缘,地理位置偏僻,是楼兰古国、米兰古国等所在地,我国古丝绸之路的重镇。由于当地的医疗技术水平发展相对较低,各族群众治病需要远赴库尔勒,这种现状极不利于危急重症、老龄患者等群体的就医。
到达若羌县城,陈源文开展了门诊、胃肠镜检查与治疗、医疗查房、业务讲座等多项工作,每天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他耐心细致地为近百位患者进行了诊疗,对近40余位患者开展了胃镜等检查治疗。尤其是面对一些高龄患者时,陈博士更是服务周到,体贴入微,为每一位患者详细检查、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患者解除病痛。
在陈源文的若羌县人民医院援助工作即将结束之时,就接到了一年前他曾援助建立了胃肠镜检查室的巴洲博湖县人民医院的邀请,希望他再次到当地进行医疗援助。他不顾辛苦颠簸,第一时间前往该院并开展了1周的援助工作。
在一年半的援疆工作中,陈源文也积极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带领二附院消化内科的全体医务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拓宽知识视野,探索科研方法。鼓励年轻医生不断尝试申报科研基金,在失败中寻找差距,完善课题,不断成长。为了带动青年医师求知解惑的欲望,在科室里,陈博士与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积极组织、领导年轻的医生进行学习,给年轻医生一些压力,营造良好的学习与学术氛围,加强科室的业务学习。指导青年医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在临床工作加强学习,让学习促进临床工作。培养青年医生对科研的浓厚兴趣,根据实际需要,掌握基本的论文、课题写作素养。在他的带领下,消化内科的医生们在申报科研课题时,不断主动更新知识体系,查阅文献资料,运用各种途径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在这期间,由陈博士主持的科研项目《甘丙肽及其受体调控肝星状细胞生物学行为功能研究》获自治区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自治区级项目)、参与的科研项目《内源性小分子肽N -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调控库普弗细胞功能影响慢性肝损伤修复的作用》获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级)、《内源性代谢调控因子甘丙肽影响NASH及肝纤维化进展作用研究》获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项目(重点项目)。通过他的传、帮、带,二附院消化内科的科研研究工作稳步开展,不断创新,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努力学习,消化内科三个科研课题申报取得成功,这些成绩的背后与大家共同努力分不开,更与陈源文博士的无私付出有直接关系。
一年半的援疆工作时间很短,但是陈源文博士留给大家的东西却很多。他对患者的真诚用心、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科研的严谨认真、对学习的执着追求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日援疆行,终身援疆情。陈源文博士充分发挥了援疆专家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与我院沟通交流的平台,带领我院消化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实现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杨丹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