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医疗服务平台”树立医疗服务管理新形象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1日 浏览次数:4906
根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医院就医疗管理工作的今后整改方向和具体措施制定了整改方案、专项治理方案和制度建设计划。2014年,医院管理部门将着力打破医疗管理部门中的壁垒和界限,构建一个高效、合作的医疗管理服务平台。
2013年年末的医疗管理联席会议上,李劲松副院长首先提出了建立“医疗管理服务平台”的设想。他向与会的各位医管部门负责人讲述了一则故事——德国国家发展银行由于部门间的沟通不足与信息壁垒,居然按照外汇掉期协议的交易,通过计算机自动付款系统,向已经申请破产的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即将冻结的银行账户转入了3亿欧元,造成巨大损失。李院长告诫每一个医管部门负责人,要对照这“十分钟的悲剧”来查找自身原因,转变观念,通过有效措施,规避内部信息沟通和传递环节存在问题,提高医管部门的管理服务效率。
这一设想立刻得到了包括医务部、护理部、门急诊部、医患关系调解办公室等在内的医疗管理部门的积极响应。12月18日,各医疗管理部门就如何建立有效沟通与强化合作的制度与机制建设展开专题探讨,会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抒己见,有对自身工作的回顾与总结,也有对其他部门工作的建议,更多的是对如何开展部门间合作的流程与机制调整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12月28日,医疗管理部门的员工对2013年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汇报,述职会上,各位员工与其说是进行了对过去工作的小结,还不如说是对各自工作的思考,是对如何将建立“医疗管理服务平台”的理念贯彻在医管部门的实际工作中,如何现实工作中做好“医疗管理服务平台”,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的一次头脑风暴。在这次“头脑风暴”中,建立门诊实时信息管理系统、改进投诉接待处理的交接方式等多项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系列建议被提出。
其实在医管部门进行“头脑风暴”之前,医疗管理部门很多的协同改进措施已经付诸实施。质量控制办公室牵头,门急诊部、医务部等多部门参与的对儿科门急诊患者输液合理性的调研已经展开;医务部与医患纠纷调解办公室对投诉患者的共同接待机制已经实施;针对临床医疗中病史质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手术安全核查等关键环节的多部门督查、考核、反馈、改进等的机制改革正在医务部与、门急诊部、质控办护理部的反复沟通酝酿中日益成熟……
建立“医疗管理服务平台”的初衷是从事医疗管理的各个部门,打破原有的管理界限和壁垒,营造分工合作,团结高效,主动担当的工作氛围。打破界限和壁垒是合作的先决条件,扩展工作外延,对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难点,把“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在管理中更加靠前主动,是建立平台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各位员工不断地给“医疗管理服务平台”注入新的内涵,临床科室也对平台提出新的期许与要求。2014年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小儿外科大楼的落成与使用、护理机制体制的改革、电子病历建设的成熟与完善等,都是每一个医管部门员工共同肩负的责任。建立“医疗管理服务平台”显示了医管部门在新的一年团结一致,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决心,更是医疗管理部门不断鞭策自己,认真踏实落实各项医疗护理管理工作的动力与方法(钱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