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不远送光明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6日 浏览次数:4601
——“大爱林芝·送光明行动”随感
编者按:“在看得见你的地方,我的眼睛和你在一起;在看不见你的地方,我的心和你在一起。”由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眼科医师协会摄影分委会、女医师分委会主办的“大爱林芝·送光明行动”活动3月27日在西藏林芝地区人民医院举行。30余位知名眼科医师来自国内多省市,而前来接受治疗的患者空前达到560人次,患者遍及整个林芝地区几乎囊括了从孩子到老人各年龄阶层。我院眼科主任赵培泉教授参加了此次光明行活动,他不顾旅途劳顿,克服高原反应,在短短两天时间里,成功进行了数十例白内障患者的复明手术。
在活动过程中,眼科医生们不但用柳叶刀送光明给藏族同胞,展现了大爱林芝之情;他们还以眼科医生的独特眼光去发现真善美,用镜头记录下了林芝的雪山桃花,展示了大美林芝之景。
我从1999年率领国家医疗队去云南行白内障复明手术以来,几乎每年都参与类似的白内障慈善光明行活动。这次的林芝光明行活动是由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眼科医师协会摄影分委会、女医师分委会主办的联合发起,把慈善活动和摄影体验相结合确属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我初次触及摄影艺术,激发起我无限的期待和憧憬。
在一天的义诊和手术中,我发现西藏地区的防盲形势不容乐观。我一上午共接诊了84个患者,其中需要接受手术的白内障患者23名,需要接受玻璃体手术的患者7名,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6名(其中一名小儿是先天性黑朦),可见这一地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是高发区。由于国际基金会和医疗队持之以恒的工作,加之内地对口支援活动的持续开展,近年来的报道均说西藏地区的白内障防盲已走在了国内的前列,但实际上尚有大量的晚期白内障患者等待手术。另外,至今西藏地区尚没有一家医院能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鉴于林芝低海拔的优势,如能在林芝建一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心该多好啊!
一次白内障慈善光明行活动,确实能解一时燃眉之急,但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当地眼科的落后局面。恰如中医里讲的治标和治本理论,要治本就要采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方法,关键是要为当地培养几名合格的眼科医生。慈善和教育培训相结合才是未来慈善光明行的人间正道。我在这里承诺,借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西部计划”平台,愿为西藏地区培养几名眼科医生,特别是视网膜医生,眼科医生在上海学习期间的一切费用全免。后续带教工作我们也会继续对接。
此次活动可用“成功、精彩、圆满、难忘”来概括。感谢上海市市北医院眼科主任陈吉利医生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一展身手,让我们再次享受了一次大集体生活。32位医生全部自费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们一再请战再多做一些手术,无奈所带人工晶状体数量有限,主刀者们都是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手术台。这次义诊中还发现了几例先天性白内障,因条件所限未能手术。由此可见,今后的光明行活动中,不但要顾及老年性白内障,还要兼顾小儿白内障,因为他们的人生历路更长。在这个临时大家庭里,让我结识了这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科精英,与他们近距离接触,我学到了太多太多。
这几天除了谈眼科专业外,谈论最多的还是摄影技术及技巧。我初次涉及摄影,陈吉利主任临时借给我一台尼康D610。最令我激动不已的是,第一次拿单反相机就抓拍到了令吉利满意的大片,这也更坚定了我学习摄影艺术的决心和信心。现在我已拥有了尼康D4s,只要有时间包括手术间隙,我都在努力了解、熟悉D4s,争取早日掌握它。
短暂的摄影经历让我这个眼科医生感悟良多:
感悟一:远行有多高多远,摄影创作就有多高多远。
感悟二:人的一生都在追逐着幻光,摄影就是用相机捕捉那些绚丽的,稍纵即逝的光芒。它是用光来描绘这个现实时空的一种方式。
感悟三:眼科医生掌握一些摄影知识和技巧对个人的临床诊疗工作是大有裨益的。无论是传统的裂隙灯照相,手术视频的录编抑或是广角宽视野视网膜成像,都是摄影技术在眼科的拓展,近年推出的多波长视网膜成像技术和多彩OCT,就是用不同波段的光对视网膜进行的摄影(赵培泉/文 陈吉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