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有所医——让聋儿重返有声世界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3日 浏览次数:2911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

吴文瑾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在2017年下半年召开。十八大期间,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议题备受关注。在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的招待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表示,中国的医改已经织起了全世界最大的医保伞。如今,基本医疗保障已经覆盖了全国95%以上的人群。“病有所医”作为一个政治目标提出来,说明了中央政府对今后民生事业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耳鼻咽喉科医生,在我的工作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些年在国家政策辅助以及国内医疗科技的提高下,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了合理的治疗,从而极大改善了生活质量。

曾经在病房看到一位带孙子来看病的老爷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爷爷有两个孙子,大孙子17岁了,小孙子才5岁。由于家族遗传性因素,两个孙子都患有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当年大孙子出生时,当地的医疗科技还相对落后,人们对相关的医学知识也比较匮乏,无法听到声音的孙子遗憾丧失了学习语言的机会,现在只能通过唇语和手语与人交流沟通。比他庆幸的是,小孙子出生时,当地已开展了成熟的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并且各地方均有不同程度的经济补助政策。小孙子在2岁时顺利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后通过语言训练,目前已和同龄人拥有几乎相近的语言能力,并且就读于正常儿童的普通幼儿机构。

耳聋的治疗一直是医学上的一个重点关注问题,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鼓室成形术治疗传导性耳聋到80年代兴起人工耳蜗治疗重度感音性聋,从早期电子管助听器到集成电路数字助听器,从人工听骨赝复物到目前各种电子人工听觉植入产品,从单一人工耳蜗植入到目前各种人工听觉植入技术,耳聋的治疗一直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其中,外科手术尤其是人工听觉植入是近年来随科技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听觉康复技术,解决了许多以前单靠助听器不能解决的听觉问题。

拥有有效的干预措施,为了尽早发现可能存在听力异常的儿童,尽可能最大限度降低耳聋对患儿言语发育的不良影响,我们国家早在十年前就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近年来在此基础上,为了早期发现那些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轻度及迟发性听力异常患者,许多地方目前还开展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有研究发现,单侧听力损失也会对儿童的言语发育、学习能力以及长期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即使轻度听力损失(26-40dBHL)也会显著影响儿童在学校的行为及成绩表现。因此,在儿童学龄前期这段时间内定期进行听力筛查能够及时发现新出现的听力问题,尽早给予明确诊断及干预。

健康是人们的普遍追求,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水平,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很荣幸能在国家日趋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更好服务于广大的患者。期待中共十九大的顺利召开,为新医疗改革增添光彩。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