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新华医院 2022年度 “杰出青年 ”评选(排名不分先后)

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班组

由李世亭主任牵头组建的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临床诊治中心及世界颅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NFCND),历经12年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临床诊治中心已经成为在颅神经疾病外科领域开展项目最全和疗效最好的中心之一,中心内颅神经疾病年手术量超过2500例,居全球首位。

技术创新,引领行业

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临床诊治中心秉承 “患者至上、流程优化;技术创新、融合发展”的理念,开发与创新了多项临床实用的技术:(1)发现和命名了ZLR波,建立了ZLR监测技术以及ZLR-AMR联合监测技术,提高了术中识别病因的能力,使MVD手术从以往的经验模式转变为循证医学模式,手术有效率从87%提高到96%;(2)提出了对术后无效患者AMR评估方案,更新了延迟缓解理论,推广了早期再手术方法,使MVD手术患者出院时的有效率上升到96%以上;(3)提出并推广了经小脑裂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技术,使手术时间从平均2小时缩短为1小时,降低了手术风险;(4)提出的五区探查与全程减压技术避免了责任血管的遗漏,零牵拉技术降低了颅神经的损伤风险;(5)将BTEP监测技术应用于三叉神经感觉功能监测,降低了术后面部麻木等并发症;(6)建立了岩静脉的暂时阻断与分类处理技术;(7)建立了应用EMG进行压迫点定位的技术;(8)提出并应用面神经梳理术治疗眼睑痉挛、面神经与三叉神经联合手术治疗梅杰综合征;(9)建立了面神经定量梳理术治疗面瘫后遗症的新方法;(10)改进了面神经与部分舌下神经移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技术等。围绕血管压迫导致颅神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发现了交感神经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交感神经桥接学说,促成了ZLR监测技术的发现。并通过举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培训班,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大医院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先后主办九届东方神经外科高峰论坛、发表SCI论文150余篇,牵头起草了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围手术期电生理监测、听神经瘤围手术期面瘫防治及面神经功能损伤电生理评估等5个中国专家共识,成为行业的技术标准;出版专著5部,其中1部全英文专著《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Surgery》,邀请12位国际著名专家共同编写,2015年由Springer出版,书中囊括了近20年来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领域的理论与技术进展,目前已成为该领域内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并收录于美国大学图书馆。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两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两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

“疫”无反顾,彰显担当

疫情无情人有情。正值初春,春暖花开之际,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上,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的每位党员同志充分发挥了积极的战斗堡垒作用。中心成员朱晋、赵华、窦宁宁、应婷婷等同志主动请缨,报名去发热门诊、街道社区参加核酸采样工作,放弃与家人的团聚,到最危险的地方去,面对疫情,冲锋在前,坚守使命,同舟共济、护佑健康。

随着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巨大。颅神经疾病疾病诊治中心的每位成员积极响应医院和科室号召,利用休息时间下基层做科普宣传,接听咨询电话为外地患者提供疾病健康宣教;为住院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从核酸检测-办理住院-术前检查-术后康复-门诊随访,让所有住在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的患者享受到“家”的温馨。

高效帮扶,品质提升,助力滇西神经外科的发展

上海交大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主任李世亭教授及其团队成员荆朝晖、赵华、张新、钟文翔、朱晋等同志连续6年坚持致力于贫困山区的医疗扶贫帮困工作。把上海交大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最先进的技术理念,最优质的医疗资源,通过云端教学、远程义诊及线下手术直播等形式,切实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当地患者能不出家门就能享受的顶级专家的医疗服务,同时也提升了当地医护人员的医疗诊治水平;另外“上海交大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云南分中心”成立与建设成果惠及了地方百姓,并产生区域辐射作用,为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今年7月,中心成员朱晋同志作为中组部“组团式”医疗帮扶上海新华医院援滇医疗队的队长,协同窦宁宁一起再次踏上远赴贫困山区扶贫帮困的征途,肩负着组织的重托、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用爱传递着真情,为贫困山区—云南盐津县的各族群众带去健康,以“上海交大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的成员,以上海援滇干部和医生身份,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与初心: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保人民健康

袁源

王丽君

冯方

方芳

陈彦如

张珍

宋经略

许雅雅

王佳甲

李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