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不确定,一路芬芳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4日 浏览次数:9797

拥抱不确定,一路芬芳

    三十而立是一个界限,求学、工作、组建家庭是绝大多数人30年的成长经历,而我选择了少数人的路。30岁的我一事无成,辞去了体制内的工作,没有结婚组建新的家庭,未来的每一天都不知道何去何从。在三十而立的焦虑中,我把自己归零,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科研究生。亲戚朋友为我想了很多:到上海怎么生活?怎么离家那么远?30岁了还不结婚去上什么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然而,我不敢想那么多,只有鼓足勇气踏上这条不确定的路。一眨眼两年多过去了,回首走来的路却是一路芬芳。

    出门靠朋友。幸运的我,在新环境快速适应中,有一群亦师亦友的朋友陪伴。在新华医院急诊科入职报到时,我像个送弟弟妹妹上学的姐姐。初入临床,面都患者、疾病和书本知识的混乱,让我们恨不得每天抱头痛哭八百遍。慢慢学习适应后,从学生身份转换到临床医生,把知识转换为临床实践,储存了上百条值班小技巧,我们作为小医生也能熟练穿梭与患者的抢救、诊疗中。到如今每完成一个操作、每治疗一个痊愈出院的患者,内心都无比幸福,这是我作为医生价值的证明。

    四、五年不怎么接触真正临床的我,起初真是手足无措。急诊与危重症对于我只是存在于10年前的课本中,如今身处其中,什么是急,什么是危,看到每个来的病人生命体征不稳、一堆危急值,两眼一抹黑,傻傻分不清,活像热锅上的蚂蚁,比患者家属还不知道该干些什么。然而,在嘈杂和混乱中,带教我的老师似乎有三头六臂,一边检查病人,一边安排家属签字、护士抽血送检查,三下五除二就安排得井井有条。这一切就像魔法一样,使我久久处于震惊中:这就是急诊速度啊!忙完这一通,老师还不忘叫醒处于震惊中的我,详细地帮我梳理类似病人的处理方法。

    在一天天的“惊心动魄”中,我慢慢和心电监护、吸氧、包扎止血、开放气道、气管插管、电除颤、洗胃、各种穿刺术、血液透析等熟悉了;也知道“治病救命”复杂问题下标准流程化的重要性;更明白不同阶段“无的放矢”和“有的放矢”的侧重。然而医学不止只是技术,更多的是人文和沟通。有时候“常常安慰”是最有效的治疗。在急诊中每一天都存在大大小小的冲突,疾病发展的不可以测性,患者的不配合,家属的不理解,医患之间的不信任,都是医生要去解决考虑的事情,不断地安慰患者、安慰家属,也要学会安慰自己。

    曾经羡慕堂吉诃德浪漫的个人英雄主义,如今身为急诊人,我更相信团队的力量。急诊是一支队伍,医护有共同的使命。

    2023年元旦前夕,新冠肆虐,主任带领医生护士带病冲在前线,救死扶伤在那一刻具象化。一切为了患者,激素、抗生素、抗病毒、呼吸机通气,能用的治疗都不断地尝试,印象最深的是指南和专家提倡的俯卧位通气治疗。在医护带病工作,又是平常好几倍工作强度的情况下,执行俯卧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天两到三次的俯卧位翻身,是一天中强度最高的工作项目。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翻身动作,让我至今不能忘怀,若不是团队的力量,再有效的措施也无法执行。在这样一个团队中,让我不敢轻易松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在其中有自己的担当。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这一路有哭有笑,幸有良师教导,收获了友谊、知识、勇气、担当,接下来仍有一座座山要攀登,这2年多的收获让我信心十足!

 

2022级急诊科住院医师  马超平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