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医疗护理的安全,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防止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项诊疗操作时搞错病人,特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核对要求:
1)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病人床号、姓名(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护士在执行各项检查、治疗时,为确保病人安全,必须核对病人床头卡上的床号和姓名(第一次确认),同时必须获得病人或家属对病人姓名的复述(第二次确认),方可执行;当遇到不能获得第二次确认方法的病人时,护士必须核对病人手腕带。
2、核对流程:
附1:腕带识别标识管理制度
为了能更有效落实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对一些不能配合核对的病人给予佩戴手腕带,具体要求如下:
1、对象:急诊病人、监护室病人、重病房病人、产房病人、意识不清病人、所有手术病人(包括介入)、无自主能力的病人、儿科病人(≤12岁患儿)、存在语言交流障碍患者均需使用手腕带。
2、成人使用蓝色手腕带,儿童使用粉红色手腕带。
3、手腕带使用要求:
1)首次使用及更换手腕带时,必须获得病人二次身份确认方可执行。
2)产科新生儿、新生儿病房、监护室内≤12岁患者必须佩戴两根手腕带。
3)监护室病人手腕带要班班交班。
4)手术病人手术当日必须佩戴手腕带;手术次日按佩戴手腕带指征决定是否佩戴。
5)字迹清楚、不得涂改、一次性使用、松紧适宜。
4、手腕带填写内容
1)住院病人:根据住院病案首页填写: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产房病人不写床号)。
2)急诊病人: (1)抢救室:根据病人就诊卡填写: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复苏室、走廊病人不写床号)。
(2)输液室:根据病人就诊卡填写:座号/床号、姓名、性别、年龄。
3)产科新生儿:根据产妇住院病案首页填写:姓名(产妇)、住院号(产妇)、新生儿性别。
4)门诊手术病人:根据病人门诊卡填写:门诊号、姓名、性别、年龄。
附2:关键交接流程识别制度
为了确保病人转运期间的安全,对于急诊转入病房、ICU、手术室/麻醉科(包括介入)及产房;手术室/麻醉科、产房转入病房、ICU和新生儿室等患者,建立关键交接流程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急诊转入病房、ICU、手术室(包括介入)及产房。
1)要求:
(1)接收单元护士将住院病案首页与病人或家属(病人意识不清者)进行核对,确认身份。
(2)核对病人腕带内容。
(3)核对转运交接记录内容。
(4)认真做好病人评估,及时正确做好相应交接记录。
2)流程
2、手术/麻醉科、产房转入病房、ICU
1)要求:
(1)接收单元护士将住院病案首页与病人腕带核对,确认病人身份。
(2)接收单元护士到床边和麻醉医生进行交班,共同核对病人床号姓名等
(3)核对手术病人转运交接记录内容。
(4)认真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时正确做好相应护理记录。
2)流程
3、产房与新生儿室
1)要求:
(1)接受单元护士和产房护士进行交班,共同核对新生儿母亲姓名、患儿性别。
(2)接收单元护士将住院病案首页与新生儿腕带(两根)核对,并与家属确认患儿身份。
(3)认真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时正确做好相应护理记录。
2)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