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海嵘
申城迎来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7月,持续的高温导致中暑的市民骤增,甚至出现了因严重中暑——热射病而死亡的市民。为此,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夜线约见”栏目于7月28日特邀我院急诊医学科潘曙明主任针对“致命的中暑——热射病”这一话题进行了解读。在8分钟的直播节目中,潘曙明主任对广大市民所关心的热射病发生的气象学条件、易患人群、临床表现及现场处理手段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及解答。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在中暑的分级中属于重症中暑。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分为劳力性及非劳力性两种类型,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高热、无汗、哮喘、呼吸衰竭,甚至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而致死。
潘主任提醒市民,当室外温度大于32℃,湿度超过60%时,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脏病、中风后遗症等慢性病的患者,是非劳力性热射病的好发人群;而在室外环境下进行体力劳动者如交警、建筑工人、快递员等则是劳力性热射病的好发人群。潘曙明主任提醒市民,当出现高热、无汗、腓肠肌痉挛等热痉挛情况时应该及时补充水分,并采取降温措施,可以有效避免进一步发展成热射病;如果中暑患者出现神志不清等症状时,则需及时就医。“保持良好的通风,采取合理有效的降温措施,多喝水,均衡饮食,保持电解质平衡,是防治热射病的有效手段。”潘主任也在节目中给出了许多有效预防夏季中暑的健康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