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莺 张毅
近日,我院消化内镜诊治部在单气囊小肠镜下,成功进行了小肠息肉的内镜粘膜下切除术(EMR)治疗,让全消化道微创治疗成为了现实。
12月20日中午,新华医院消化内镜诊治部的DSA操作室内,诊治部主任徐雷鸣主任率领的治疗小组对一名患有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P-J综合征)的13岁儿童进行单气囊小肠镜诊治。该患儿曾因息肉梗阻接受过外科手术治疗,但从未进行小肠方面的检查,小肠内息肉的情况也不了解。这次小肠镜的目的不仅是检查,更为重要的是进行肠镜下的息肉摘除术。徐雷鸣主任认为虽然在小肠镜下摘除肠息肉有一定的难度,但凭着多年胃肠镜下息肉摘除的精湛技术和小儿内镜的丰富经验,还是有把握的。
在徐雷鸣主任的指导下,内镜医师熟练的插镜,寻腔入镜,在患儿腹腔中结了“漂亮”的三个同心圆,大约进入小肠3米后退镜观察。依次发现了3枚直径约0.8至2厘米的息肉。医生通过内镜钳道插入注射针进行粘膜下肾上腺素注射后,用圈套器轻轻圈住息肉进行电凝、电切,最后将切下来的息肉通过外套管腔道取出进行病理检查。
据徐主任介绍,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一部分,全长平均约4~6米,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同时它还具有内分泌和免疫防御功能。但由于小肠远离口腔和肛门,走向迂回重叠,管腔狭小,肠壁薄,蠕动快,难定位等特点,处于常规胃镜和结肠镜难以到达的位置,许多小肠疾病因此得不到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医学技术的发展给小肠疾病的诊治带来了重大突破,这一消化道最后的“盲区”正日渐消失。采用采用单气囊小肠镜后,医生能够对以往难以检查到的区域进行直接观察,明确诊断小肠疾病,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疗。新华医院消化内镜诊治部作为国内首先引进单气囊小肠镜的单位之一,在小儿消化疾病诊治方面有相当多的经验。此次内镜粘膜下切除术(EMR)治疗一来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还能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并获得病理学的诊断。随着内镜诊治技术的不断提高,全消化道的内镜微创治疗成为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