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施敏 通讯员 蒋蓓卿
上海市2011年度科技奖励大会3月30日上午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俞正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主持会议。沈晓明副市长宣读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人员)的决定》。我院有4项成果分别获得一、二等奖,由戴力扬教授领衔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施诚仁教授领衔的“儿童肠神经元发育缺陷性疾病基础与临床应用”,顾学范教授领衔的“新生儿遗传代谢病30年筛查、防治效果及应用推广”,李毅刚教授领衔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综合防治”分别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连续获得4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奖项为我院历年来最多。
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同时也是我院成人学科获得的第一个省部级一等奖。戴力扬教授领衔的课题组针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这一国际脊柱外科研究中最具争议、最具挑战性的问题,运用生物力学、影像学及临床循证医学等手段,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上,取得了具有原创性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脊柱外科学的发展。该研究结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先天性巨结肠(HD)及其类缘病为代表的肠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性疾病是小儿外科重要的常见病。施诚仁教授课题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首先在国内引入改良Duhamel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在八十年代率先开展乙酰胆碱酯酶的快速染色研究并应用于临床,九十年代提出了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的概念,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在临床诊治上,都与国际小儿外科界保持同步。课题组同时经过近30年的临床科研探索,在阐释该先天畸形的基本病变及其相关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临床诊治方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诊疗常规,并得以推广。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预防医学领域的重要进展,也是疗效显著,效益最高的一项措施。自1981年我院率先在国内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顾学范教授领衔的课题组总结了全国3500余万新生儿筛查资料,得出我国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低的发病率,建立了串联质谱遗传代谢病筛查新技术平台,发现了一批遗传代谢病基因新突变,在诊疗技术上有了新突破,推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新生儿筛查的法律和政策,成为降低出生缺陷的一项成效显著的公共卫生政策。
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危害巨大,药物治疗效果差,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李毅刚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在总结多年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多层面、多角度证实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室颤等其他复杂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从基因、细胞、离体、在体等不同水平发现移植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提出干预措施。在国内率先应用基于三维标测系统引导的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治疗新方法,在提高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治疗效果方面初见成效。